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47|回复: 26

近代常見的一些說法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发表于 2021-11-1 23:0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如舍識用根




上一篇:世間一切皆有佛性
下一篇:什麼是念佛三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0:5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當人在所謂 舍識用根 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識。提出這個說法的,不理解唯識,因此提出了一個錯誤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1:0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即使其人真的看到上述現象,他也只是見到了一種 相,並沒有 見相非相(認識到現象不是實相)。禪宗佛經裡,沒有兩個人是按照同樣的模式有同樣的感受見道的。按同樣的步驟一步一步上臺階的,成為 落入階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1:0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正:稱為 落入階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1:1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桶底脫落。以為桶沒有底了,盛不了東西了,就是 空。然而,空不是這種含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11:3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這個級別的開悟者,辯才無礙,說法無盡(若具說,窮劫不盡)。因此,雖然前人已經說了非常多的法,還是有很多角度、內容、不同的用詞留給後來者。所以一個人完全是重複前人以及佛經裡的詞語,那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7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11-6 21: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各平台上看到有些同修對於「捨識用根」這一詞很有興趣及討論,因此我也在網上查找了相關資料,其結果如下,供諸位同修參考。

「捨識用根」這一詞來源於明朝的交光大師所寫之《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雖然注疏裡面並沒有直接用「捨識用根」這一詞,但注疏的內容含意大約是這樣,因此才會被後人以「捨識用根」這一詞來簡易表述,也因為這樣才容易使人產生誤解。

就我個人看了《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因為內容頗多而沒能短時間內全部詳細研讀,但從其注疏一開始對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二十個字的經名所做的解釋就能大約知道為何交光大師會注重於「根」,

「捨識用根」的「捨識」其含義指的就是楞嚴經裡 佛所破斥的阿難認為的真心,也就是「能知、能覺、能思維、能分別、能想像」的這個意識心。

「捨識用根」的「根」指的有兩個含意:
第一是:楞嚴經裡 佛所說的眾生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第二是:從性起修。

綜合上面所說,「捨識用根」的含意是必須要明白什麼是虛妄不實的分別意識心,也就是要明白什麼是「無始生死根本」;
同時也要明白什麼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必須掌握並以這兩個根本作為修行的「密因」去修行,這樣才是「了義」的修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同時在注疏中也說了若搭配以「耳根」起修,那更是了義中之了義。

在注疏裡面似乎也對當時的宗教界某些宗派做了一些評判,而我個人是認為若能以究竟了義的根性作為修行的因地心,這樣當然是很好,但畢竟每個眾生的根基及因緣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只要能在不同的修行法門中在修行的同時逐漸建立正確而了義的知見,最終都能殊途同歸而成就無上菩提。



交光大師
明朝北京人,為官府子弟,名真鑑,因閲《楞嚴經》有悟,遂入佛門,修心參禪。後離京都,駐錫上黨,安身於北天河村東山窯洞中,一住二十餘載。其間,潛心修行,嘔心瀝血,新注《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撥亂反正,楷定古今!


下面是節錄《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裡交光大師對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二十個字的經名所做的一部份解釋讓大家參考。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一題該盡全經。義固多攝。滿二十字。句數過於餘題。文亦非少。麤略釋之。安能盡其理趣。今解稍加委悉。務令有所發明。幸勿厭繁。良以數萬言經。而以數葉之文攝之。何足為多乎。

此之全題。即經中佛自所說五種題中。略取十九字。

首三字。分取第一題首三字也。次八字。全取第三題名也。末八字。分取第五題末八字也。餘皆不取。故云略取。

加一經字。擇要選彼急切。略其緩泛。該廣上猶一往似有所略。實以要該廣。仍無所略。蓋五題文雖似廣。而約義則惟境智。機益。性修。要妙。因果而已。

詳後五題分科自見。今密因為境。了義為智。菩薩為機。修證為益。性修即第三全題。不必更該。密因了義為妙。萬行首楞嚴為要。了義之修為因。了義之證為果。此即以此十九字該盡五題之廣。曷嘗有缺略哉。

乃結集者善巧所成。分為七段。以便解釋。謂一大。二佛頂。三如來密因。四修證了義。五諸菩薩萬行。六首楞嚴。七經也。按五題皆顯密雙彰。

第二題密意雖似不顯。前半實祕咒功能。今七段中二三。亦應兼表祕咒。以咒元從頂光佛演。又此咒出生諸佛故。然從密則無容解釋。不容翻譯。豈許解釋。咒後明之。且顯密決定不二。經即顯咒。咒即密經。此以經義比度知咒。故茲並從顯釋。

而密義即寓於中。夫七段雖共成一題。而於中有虛有實。有通有局。首宜分別。令無相濫。一二七段皆虛而通。中四段方是實法。若於四段而論通局。則上三段各有所局。

第四段為通。上三段。定之別相。首楞嚴。定之總體。


第一大者。稱讚之詞。具洪闊。包含。周徧。眾多。深奧。元始。恒常。超勝。八義。尊貴玄妙二義。佛頂表之。由此諸義。故稱大矣哉。以此稱詞稱下諸法。則知密因為大因。了義為大義。萬行為大行。楞嚴為大定。具此諸大。是為大經也。

不敘稱佛頂者。縱使稱之。亦但稱其所表實法。非稱相好。故不敘也。況彼尊妙亦同大意。何勞更稱。

又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楞嚴是果。以大定具含本覺究竟二果海也。首標為大。是欲受持斯經者。依大教而解大理。稱大理以起大
行。滿大行而證大果也。既非實法。故虛。

以單舉大字。未定稱何法大。故尚虛而未實。舊傳直作體大。非也。以不與方廣並列。何定說為體大。徧稱諸法。故通也。


第二佛頂者。佛身三十二相。此其第一。名無見頂相。在青螺紺髮正中。周圍紅色。如春山吐日。而頂不可見。初降生時。應持以九地為乳母。上歷沙界。終不能見。今此標之。以為表法。作喻亦通。但取義親疏不同耳。

用相似之物比類發明為喻。終不以喻中物名直稱於法。故疏而不親。若取最勝名相直稱於法。顯其最勝。為表。非但相似。故最親也。

今將至尊無上至妙無見之佛頂。直稱下之實法。表其即是無相佛頂。皆尊皆妙。

問。行是功勳。何為尊貴。熾然修行。何為無見。
答。從性起修。因該果海。故仍尊貴。又根於了義。修即無修。攝於楞嚴。動元不動。故五眼莫窺。亦非實法。故虛。

未定所表何法。徧表諸法。故通也。

法華為佛全身。此經為如來頂。顯斯經為法華中精要之義。如知見。實相。佛慧等。

而更徹頓圓極旨。如歇即菩提。毛端現剎等。

蓋終實渾具佛身。頓圓義極尊妙。同佛頂相。令其見題者。知其非權漸之教。中四段。是大之所稱。是佛頂所表。是經之所詮。故為實法。

今夫第三如來密因者。如來十號之一。倣同先德號也。隨相釋。則諸佛一身一智。應用亦然。故後佛如先佛之再來。若入理釋。隨教淺深。難盡多種。今據終實。如為本覺。來為始覺。始本究竟。名如來也。即是果人。亦即下諸菩薩道後之號。

密因者。揀非事相修行。顯因可見者。此取如來在凡夫時。於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此心為四科七大根本實性。具足三如來藏。全體大用。本來是佛。豈惟但是因性。亦乃即是果性。以諸如來無別所證。乃至證時更無毫髮增添。所謂從初發心。即成正覺。經中佛自述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等。意則可見。

然所以為最密者。以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所謂識精明元。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佛言一切眾生不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諸天外道魔王。皆為不達此本。錯亂修習。至後偈中。又言常不開演。足顯根中所具如來藏性。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

問:既即果性。何復名因。
答:見此性後。方是究竟果因。更須修成。始獲究竟。且密因二字。遣兩種人過。
一者密字遣權教著相人過。以彼不達密具本有果性。塵劫修行。終無實果。
二者因字遣圓教狂慧人過。以彼不達此性方是真因。自恃天真。頓捐修證。縱得離繫。全缺莊嚴。終無究竟。此意妙甚。

經文首從請定。至四卷前半。身意輕安。得未曾有。即此密因也。

然此一段。即是阿難所請三名中妙奢摩他。以此三如來藏性。即是自性本定。而頓悟了達於茲者。即微密觀照故也。

第四修證了義者。以前段全彰自性本具。天真現成。然既曰密因。豈礙修證。是故雖歆藏性之已知。更喻華屋之未入。由是開決定義門。示解結次第。

蓋必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
而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方為了義之修。

獲二勝(上同。下合。)而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方為了義之證。


然謂之了義者有二意。

一者用根不用識故。
蓋用識則以生滅為本修因。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畢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義。

用根則以不生滅性為因地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決定能成無上菩提。故為了義。又用根已為了義。而特選耳根。更是了義中之了義。以其超二十四聖而獨妙。為十方三世諸佛一路涅槃之要門。安有修證了義能過於是乎。

二者從性起修。
因該果海故。蓋依密因無修證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證。故修而無修。非事相之染修。證而無證。非新成之實證。故為了義。而非不了義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 佛陀教育基金會
http://ftp.budaedu.org/publish/C3/CH38/CH382-16-02-001.PDF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2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解脫的關鍵就是我們的六根,這個說法的導向是 用根 這個方法嗎?或者說 用根 的目的是什麼?用根的目的是徹底的認識根的虛妄,能所俱寂。楞嚴經雲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又雲 根塵同源。見 所見相非,當然同時見 能見非。六祖所說就直指根本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那個說法更符合楞嚴經?仁者自可判別剖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28: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密嚴經:若了所知無,能知即不有。同樣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3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本質不是用識、用根或者不用識、不用根,而是透徹了解根塵識的本質,像經中所說 根塵識三無處所。近代的說法常常是認某個東西為真,比如上面說根是不生滅,六祖那種說法往往是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7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11-6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見非見 发表于 2021-11-6 22:25
佛說解脫的關鍵就是我們的六根,這個說法的導向是 用根 這個方法嗎?或者說 用根 的目的是什麼?用根的目的 ...

楞嚴經裡所說的二種根本,並不是指六根。

眾生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應生 发表于 2021-11-6 22:37
楞嚴經裡所說的二種根本,並不是指六根。

眾生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 ...

凴記憶手機打的,可能具體文字會有出入,但是大意不會差多少。楞嚴經卷五“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法師宣稱“某某法會仍在進行”而且法師可以參與法會。和六樓同樣的道理,佛辯才無礙,說法無盡(若具說,窮劫不盡),既然法師又去參與了法會,那麽法師帶回了哪些不重複的又性質相同的佛的新的説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2: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在當下。經裏有句話,似乎是“當処出生,隨処滅儘”。當下不住或者無住。活在當下這個詞,若是引導人專心與此刻要做的事或者專心思維經義,沒有問題。在本質上,當下不是個連續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7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11-10 23: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見非見 发表于 2021-11-8 22:17
凴記憶手機打的,可能具體文字會有出入,但是大意不會差多少。楞嚴經卷五“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

【卷五】是 佛陀因為在前面講了「二種根本」和「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後,阿難還是無法明心見性,所以才會在後面講到六根,這是針對不同根基的眾生所講。

而在注疏裡(如下:然謂之了義者有二意)也有提到從「耳根」作為修行的入手處是「了義中之了義」。所以這樣看來作者其實並沒有否認六根,只是作者所說的「根」的定義並不是只表示為六根的根,而是還包含了「根本或根性」的意思。


然謂之了義者有二意。

一者用根不用識故。
蓋用識則以生滅為本修因。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畢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義。

用根則以不生滅性為因地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決定能成無上菩提。故為了義。又用根已為了義。而特選耳根。更是了義中之了義。以其超二十四聖而獨妙。為十方三世諸佛一路涅槃之要門。安有修證了義能過於是乎。

二者從性起修。
因該果海故。蓋依密因無修證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證。故修而無修。非事相之染修。證而無證。非新成之實證。故為了義。而非不了義也。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18:2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根是根本的意思,怎麼會又去 特選耳根呢?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某人已經達到了博士的水平,然後特地選了小學數學去學習。而且怎麼會有 了義中的了義 這樣的說法?了義就是了義,不了義就是不了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7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11-20 1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於那本注疏,我也只看了前面一小部分,因此我也無法百分之百的確定該作者所說的含意一定就是怎麼樣,我只是針對我所看到的部份去做推論。

當然,如果從一部分章節的文字用法上去做研究,或許可以發現有矛盾的地方,但如果整本注疏都詳細看完,或許又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興趣的同修可以看看。

例如: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悟道之後,在見地上雖已了義(證悟真理),但是否還需悟後起修,因此也可選擇耳根一門持續修證?


是否「捨識用根」只是在表示必須要以正確的知見作為修行的基礎而非直接定義「捨識用根」就是悟道的境界?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提供給諸位同修參考。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23: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禪茶一味。壇經:說似一味即不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08:4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間根深蒂固的顛倒見,以為根遇塵生識。楞嚴經的前面大部分是破除這種認識,識並非是根遇塵而生,而是循業發現。佛舉的例子一個是盲人無目有見,另一個是敲鐘時,是聲來耳邊,還是耳去聲處。(受現代教育的人會辯論說是聲波傳到了耳朵。其實只要站在十字路口試驗一下,把剛才一分鐘的所有聲描述出來,就知道不可能,雖然所有聲波都傳到了耳朵,但是只有循業應現的才是耳識)。所以後面有識為一大,識性無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08:57: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什麼說根其實也是一種識呢?因為所有的根是被識證明出來的。我有手,因為我看見了手,觸碰了手,要舉手,然後手就舉起。六根互相證明,共同形成了世間根深蒂固這個 我 的認知。故圓覺經是,我相是證悟而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7

帖子

3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8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09:0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後世的法師雖然用的都是佛言佛語,然而並沒有觸及佛經本義,而且代代相傳,並且都很有名。雖然都說 依法不依人,然而法師們的說法幾乎是佛經的唯一正確代表。所以佛有戰鼓喻,說末法時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6 2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若菩薩摩訶薩棄捨六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應圓滿無所愛染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
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根據上面經文:
佛陀是叫人六根,而不是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6 22: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006_035
《相應部 第35卷 101》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諸比丘!
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就算是南傳佛教 也同樣說:應捨棄眼耳鼻舌身意。而不是去使用六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6 22: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見非見 发表于 2021-11-28 08:48世間根深蒂固的顛倒見,以為根遇塵生識。楞嚴經的前面大部分是破除這種認識,識並非是根遇塵而生,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便生眼識。分別是非善惡之法。
《坐禪三昧經》色 生眼識。三法和合是名眼觸。乃至意觸亦如是。
《雜阿含經 248》 生意識。彼因彼緣。為無常。答曰無常

,這是佛陀講的。並不是顛倒見
是你自己不解「循業發現」的意思

舉例來說:
某人有黑蚊症。常看見面前很多蚊子。
他的「業」就是透過: 呈現在眼識中,被他看見。(循業發現)
眼識中出現很多蚊子,這就是「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6 23: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見非見 发表于 2021-11-28 09:06後世的法師雖然用的都是佛言佛語,然而並沒有觸及佛經本義,而且代代相傳,並且都很有名。雖然都說 依法不依人,然而法師們的說法幾乎是佛經的唯一正確代表。所以佛有戰鼓喻,說末法時代。

《佛藏經》


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説令多衆生入於邪見爲説邪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6 23: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21-12-6 23:29 编辑
見非見 发表于 2021-11-28 08:57為什麼說根其實也是一種識呢?因為所有的根是被識證明出來的。我有手,因為我看見了手,觸碰了手,要舉手,然後手就舉起。六根互相證明,共同形成了世間根深蒂固這個 我 的認知。故圓覺經是,我相是證悟而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共生是
《坐禪三昧經》眼識三法和合是名眼觸。乃至意觸亦如是。

六處三分」說明【根..識】其實都是從「」分出來的。
舉例來說:
黑蚊症病人 看見很多蚊子
蚊子是來自眼睛。並不是外境
外境一隻蚊子也沒有。

佛陀說,眾生看見萬物 也是相同的道理。
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在製造不實影像。

《佛說師子素駄婆王斷肉經》眼耳鼻舌觸為因。如幻變化見眾像。眾生妄想執為真
《入楞伽經》所見非有。故無諸外境

眾像都是眼耳鼻舌身意製造出來的,根本沒有外境萬物 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12-7 01: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觀經》人生心意本自善。無有貪愛痛痒思想生死識。耳目鼻口所欺
《大寶積經》眼及眼根 猶如空拳。虛妄非實。而現虛相 誑惑凡夫

根本沒有外境萬物
眾生都是被眼耳鼻舌身意。錯以為有外境萬物
這就是為何 佛陀叫我們必須 捨棄眼耳鼻舌身意

《大方等大集經》修諸禪者捨六根
《增一阿含經》當求方便 滅此六情___  (六情=六根)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依止眼。亦不依止耳鼻舌身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5-1 07:59 , Processed in 1.24115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