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菩提心? 一定要無所得,無所住,才是發菩提心嗎?
有這樣的一套發菩提心的說法,認為菩提心就是無所得心,而菩提是無住處,所以也沒有得者,因此只要發願,決定不得一法,這樣就是發無所得心,也就是發菩提心。而金剛經 佛說: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佛才與我授記。因此,我們只需要知道眾生本具菩提,所以只要保持覺知就是安住真心本性,就是覺行圓滿,只要不住不執,這樣就是菩提心的妙用。
========
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佛說「無所得、無所住」,是為了破除眾生執著「有」,如果因此而執著於「無所得、無所住」或「非有非無」則反而是執著於「空」。執空或執有都是「邊見」。
佛法是「中道平等不二之法」,如同底下金剛經離相寂滅分:「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佛並不是一昧的只說「無所住」,佛說的「無所住」並不是離開「有住」而另外有一個「無所住」,所以佛才會說:「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有住與無住是平等的,是空有雙融,這樣才是所謂的「中道義」。
但要真正不落入「邊見」並非是在意識上知道中道的道理就可以,也非是以意識覺知控制讓自己保持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
因此,金剛經裡 佛所說的「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對悟道而證入真如本性的菩薩所說的。
而對於還未悟道的修行者而言,只要是誠心誠意上求佛道,只要是慈悲為眾生,則怎麼發菩提心都可以,不需要讓自己糾結於怎麼發菩提心。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以上提供參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