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9-10 18:27:58

有關悟道的位階判別說明

你的提問很好,對於有心學佛的學子這個問題很實際,尤其是對於確實能夠真修實證的修行者而言,當他自己感受到修行的證量,或是已經有所體會之後,就會想要知道自己目前走在何處? 接下來該如何轉進、該如何繼續走下去等問題,此時若能參考古時祖師、高僧與聖哲們整理的修學次第和層層轉進的修行位階作為指引,應當是有其必要的。

無奈當我們一頭鑽進去歷覽佛教各宗提出的判教和修行位階的文獻後,卻常搞得我們暈頭轉向,更加混沌不清,原因在於"各宗各派之言,莫衷一是"。

舉例而言,天台宗提出對於佛教的判教與菩薩修行的位階,便和華嚴宗提出的內容不盡相同,而華嚴宗提出的菩薩修行41位階的定位也和唯識宗所提出者不同。單是天台宗依佛陀講法的內容,將佛教判為五個時期,以及依佛陀對眾生的教法和講演佛法的內容之差異,再判分為八教(門),針對其中的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又各別提出所屬不同分位的菩薩修學位階;然而,此四教所屬的修行位階差異極大,當我們拿它來參考,互做比較,想要搞清楚自己現在屬於哪一個修行位階時,就會搞得一頭霧水了。 然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如果我們覺得天台宗的五時八教的判位太複雜,想要研究一下華嚴宗和唯識宗的判位(菩薩52位階),就會發現三個宗派對於菩薩修行判位和其位階的水平,無法等觀比對,因為各宗所立仍有不相同 !   

譬如: 天台宗的別教判位認為十住位中的第二住位就已經 "見道 " (明心悟道),第七住位時能斷見思二惑,斷分段生死而出三界(註/附件);但比較華嚴宗的判位(根據華嚴經十住品),第二住位稱為治地住,屬於發大悲心和利益眾生之心的階段,根本談不上" 見道(明心悟道)"的水準,必須等到第七住位-不退住,才比較像是悟道的證量。依華嚴經十住品所提出的判位和果位的界定,比較相符於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揭櫫的52修行位階,底下摘錄維基百科對於菩薩瓔珞本業經52位階中的十住位的部分內容,供你比較 :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就是說有十個層次讓你發起那個心,趣向佛菩提道及大乗的解脫道。 十住位的修行是從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見性,這階段是習種性的人,也就是凡夫的習性還很重,因為還沒有進入修道位;六住位前外門修學菩薩六度波羅蜜,七住時般若正觀現前明心真見道後,還要熏習很多般若別相智及熏習入地所必須有的道種智,以及熏習一切種子更深細的一切種智法義。】

故知,以上華嚴宗將七住位的菩薩列為" 見道(開悟) "位階,但研究唯識宗時,我們又要暈倒一次! 因為唯識宗將 " 見道(開悟) " 列在第一地(初地)的位階,由於從第一地(初地)開始起算直到第十地,算是 "聖位"菩薩,而之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加總起來的三十個位階,都只能算是 " 賢位"菩薩而已,仍稱不上是聖位菩薩。

所以整理以上的歧異,發現天台宗的別教將見道位(悟道)訂在52位階中的第二住位,華嚴宗將其訂在第七住位,唯識宗又將其訂在初地位。可見百家爭鳴,各有不同見解,難怪我們這些後學的弟子們看了容易口吐白沫,眼冒金星 !

至於我的見解是什麼 ?也在這裡提供你或其他美國的同修們參考。

有三點提供:
1. 我以自己修行的證量比對52位階的判位,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2. 我以諸佛、菩薩對我悟道的勘驗和啟示,輔以說明。
3. 我在星光同修會教導學員判位的方法,提供你參考。

第一 :以我自己修行的證量比對52位階的判位,尤其是(1)悟道時進入的涅槃境界,(2)見道後一年內證得眼見佛性之境界,和大般涅槃經所載之十住位菩薩眼見佛性相符合,以及(3)悟後起修又分證神足通等,能往詣一切佛剎之能力,也和華嚴經十住品中第八住位菩薩的能力相彷( 如下引述 ),因此我個人偏向於採用華嚴宗的判位。

簡錄華嚴經十住品之第八住位:
   【第八-童真住:修學準備教化十方法界眾生的道行本事。神足自在,
                     所行無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
   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老師自證經驗案例說明)。一剎那中
      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

至於天台宗別教之判位,其界定第二住位明心見道,第七住位斷三界分段生死,我覺得和華嚴經等經論所載不相符合,因此我不採用,唯識宗亦然,請知悉。

第二 : 當我悟道之時,以及悟後起修一年,諸佛菩薩示現對我啟示時,他們咸稱呼我為「賢子」,起初我並不知道為何他們見我時都如此稱呼我,後來深入經藏,才知道原來華嚴經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修行者列為賢位菩薩,難怪他們一見我就稱呼我為「賢子」。因為他們當初並非稱呼我「聖子」,因此我認為他們對於人間菩薩的認知,應該還是以華嚴經的判位為依據吧。這顯然和唯識宗將見道者列為初地的聖位菩薩,不相符合。
第三 :我在星光同修會目前皆以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十心(當成十信位),再以華嚴經十住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十地品作為讓學員判位的修行依據。

最後我想在此補充說明,各宗派的修行判位版本,其實只能參考,不可拘泥死記。因為每個人的修行根器與修行發起的證量都無法以一個絕對的標準加以規範。佛說為了因應眾生的種種差異,故開啟八萬四千法門以教之;我說既有種種差異,有種種法門,就有更多種種差異的證量面貌和感受出現。故佛經或祖師之間的經驗歸納僅能提供參考,不可強加硬套在每個人身上,否則反而會誤導自己。 也因為如此,我在星光同修會提供了另外一個配套措施,此舉肇因於某日我發現我的天眼能夠以『眼見』看出學員們的『修行程度』,我便創造了一種幫學員診斷修行狀況,據以對症下藥,提出他目前在修行道上的欠缺、或障礙、或下一步該如何轉進的方法,我稱這種模式為【修行指數診斷】。以修行指數診斷和華嚴經的判位參考,提供學員更細緻的修行進度指引。
如果遠在國外的你們真心想知道自己目前修行的狀態、進度、和受困點,也想向我請教修行指數診斷,可來信附上近期照片一張(電子檔),我便可幫各位進行矣
註 :你來信引用的別教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和我所查到的別教判位有所差異,如附件 "別教位階表" 和 "別教道果表" 所示,請參考。

林勝義老師

幸運草 发表于 2018-9-11 10:35:01

根據我自己悟道時的境界,以及檢視悟道後再修行一陣子的證量內容,此時回頭重新察閱、比對華嚴經十住品中的第七住品的內容,發現也不是絕對吻合悟道的境界與內涵,大約有六成的符合度而已。因此才說佛經上舉列的判位內容,可供參考,但不必太過拘泥。 各位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真實實的悟道了? 或者只是心有所悟而頓入禪定的空境而已? 較保險的印證方式還是建議各位去詳看每一則『指月錄』中的禪宗印心公案吧,這是祖師爺們留下來對各位驗證開悟與否的考題題庫大全,你解得開,應該才是真的開悟了。 否則只是... 自欺欺人罷了。

李應生 发表于 2018-9-11 16:54:16

看了老師的說明,讓我覺得生命是全體的活性狀態,不是能被100%框住在某一種定位或規則中,否則就固化了,成了植物人或機器人。所以老師才會說佛經中的判位標準只是大致上的參考標準,因為全體生命有太多不可預定的可能,也因為如此,才能稱為「生命」。

幸運草 发表于 2018-10-2 16:16:22

關於修行判位的問題,佛經或各宗派中或有依據可循,但都僅供參考,最好還是要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和他詳細討論後比較能夠客觀地瞭解自己修行的概況。這可能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0-2 19:31:08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8-10-2 19:55 编辑

我覺得任何參考標準都是有用的。
心識的運作,有分內外。
內,“全然自主”,就是自己說了算,那天我沒看到你,或我聽不懂你說的一句話,就可以“等於”那天你不在場,或等於你說的那句話只是風。很多人用“你說的話只是一種聲音的振動,我沒有聽到我沒有聽到,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這樣的自我催眠,去對治流言風語的傷害,原理上沒有錯,使用這個原理的動機決定我們到底是在逃避還是在修行。
外,就是那天我沒看到你,但是你的確有在場。我聽不懂你一句話的意思,但你那句話,的確有建設力或破壞力,我只是“不受”。
當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在意識上,稍為打開,去認知“不知”,當我們內在產生特別濃郁的力道,去捍衛一個“已知”,我們給予自己的禁錮,是很對不起自己的。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0-4 13:13:25

記得在小時候學抬拳道時,有分級的檢定,分級考試的內容都不相同。像鋼琴、珠算也有分級的檢定。這是因為有制定一些規則在測驗,但也不完全都一樣,要看認證的機構,大家的認同度等等。
但是在修行這件事上,因為是心法與境界,很難明確去認定什麼,包括能認證的人也一樣,會產生許多的爭議與辨論。
所以通常都是自己門派用自己的方式去規範與認定學習。
我覺得把修行上會遇上的問題與各種需要學習的東西列出來,並且去了解它是有必要的,讓自己明白自己還有什麼方向與內容還要學習的,而不是自己認為與認定就好了,看了整個內容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要學的東西還真多。
像52位階表就提供我們無量劫修行學習的內容與目標。雖然說修行並不會只學某一位階的東西,通常都是很廣的,只差別在各種需到達的能力是否具足而己。例如1-10地位菩薩還是在六度萬行,只是更深。而我們現在也是在學好六度萬行,只是與地位菩薩比起來較淺。所以透過了解內容,讓我們知道自己還要去注意什麼,加強什麼,要去用心思維清楚,並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與學習。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5 22:50:13

幸運草 發表於 2018-9-11 10:35根據我自己悟道時的境界,以及檢視悟道後再修行一陣子的證量內容,此時回頭重新察閱、比對華嚴經十住品中的第七住品的內容,發現也不是絕對吻合悟道的境界與內涵,大約有六成的符合度而已。因此才說佛經上舉列的判位內容,可供參考,但不必太過拘泥。
你的說法 實在很離譜
你不能因為自己尚未修到那個境界(譬如眼見菩提心相 如月輪),
你就告訴別人 佛經講的話 聽聽就好,不用信以為真


與你相反的例子 也真實存在
有人經過修行 而確認了佛經所說的真實性
所以很明顯,若不是你修錯了。那就是你還沒修到那裡。而不是佛經所言不實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大菩提心其相云何。諸佛告言。譬如五十由旬圓滿月輪。清涼皎潔無諸雲翳。當知此是菩提心相。
我已見心相。 清淨如月輪
....

隨遇而安 发表于 2021-3-19 11:41:25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15 22:50
你的說法 實在很離譜
你不能因為自己尚未修到那個境界(譬如眼見菩提心相 如月輪),
你就告訴別人 佛經 ...
請問睜眼說實話這位同修,您可以說明一下為什麼要用 月輪 來形容 菩提心相 嗎?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9 22:30:01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19 22:49 編輯

隨遇而安 發表於 2021-3-19 11:41
請問睜眼說實話這位同修,您可以說明一下為什麼要用 月輪 來形容 菩提心相 嗎? ...
月輪,是對菩提心樣貌的如實陳述,這不是抽象形容詞
當你見到本心時,你就是會看見類似「圓月」的色像

佛經講很清楚,為何你還在懷疑?
《大般涅槃經》
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


佛經說「眼見佛性」,這說明本心是可以被看見的,
眼 當然不是指肉眼



隨遇而安 发表于 2021-3-19 22:45:20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19 22:30
月輪,是對菩提心樣貌的如實陳述,這不是抽象形容詞
當你見到本心時,你就是會看見類似「圓月」的色像



所以您是認為所謂的 菩提心相 是真的有一個像 圓月 形狀的東西,是嗎?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9 22:51:23

隨遇而安 發表於 2021-3-19 22:45
所以您是認為所謂的 菩提心相 是真的有一個像 圓月 形狀的東西,是嗎?

不是我以為,這是佛經說的
不然你以為「眼見佛性」是講假的嗎?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9 22:58:18

《大般涅槃經》
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佛經講很清楚,諸佛眼見佛性 甚為明了。就像觀掌中芭樂果一樣
若佛性(本心)不可見,佛經不會說「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隨遇而安 发表于 2021-3-19 23:10:59

能「眼見佛性」是真,但是否「本心」或「佛性」就是長得像「圓月」或某種形象的東西,我覺得可以再更深入的參究一下喔!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9 23:42:20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19 23:44 編輯

隨遇而安 發表於 2021-3-19 23:10
能「眼見佛性」是真,但是否「本心」或「佛性」就是長得像「圓月」或某種形象的東西,我覺得可以再更深入的 ...
佛經已經直接了當告訴你,菩提心像月輪
你卻說 還要研究看看?


顯然你不相信佛經。你比較相信 你自己所看見的。
你看見的若不是類似月輪。這表示你修錯了。
钽你不承認自己修錯了。你只認定佛經講錯了

你真的修錯了,因為有人確實見到月輪 印證佛經所說的真實性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19 23:50:41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20 00:02 編輯

見到月輪 並不是最高境界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汝觀淨月輪。 念念而觀照
能令智明顯。 得悟菩提心


見月輪後,仍必須繼續觀照月輪,才有機會真正 悟本心
見月輪 還不能正式稱為 悟本心

真正悟本心時 還會有不同的現象發生
其過程 佛經都有清楚陳述。我們應該根據佛經 來驗證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 來反駁佛經。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21-3-20 12:15:09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19 22:30
月輪,是對菩提心樣貌的如實陳述,這不是抽象形容詞
當你見到本心時,你就是會看見類似「圓月」的色像



這裡的菩提心並不是指本心,菩提心在佛經上常常出現,大部份都不是在講本心。

佛經一定是大家遵循的,不會反駁佛經,為什麼大家看一樣的文字,但卻有不同解讀呢?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21-3-20 12:39:16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19 22:30
月輪,是對菩提心樣貌的如實陳述,這不是抽象形容詞
當你見到本心時,你就是會看見類似「圓月」的色像



每個人在修行過程體證境界時,會有比喻的形容,
佛經講的月輪,並不是心眼看到像圓圓的月亮,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深的定,可能五根暫時伏斷,對於外境暫斷,只剩心意識,這時心中朗朗明照,感受一片清淨光明,就像月亮在黑暗中光明郎照一樣。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20 13:54:42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20 14:14 編輯

點亮星光 發表於 2021-3-20 12:15這裡的菩提心並不是指本心,菩提心在佛經上常常出現,大部份都不是在講本心。佛經一定是大家遵循的,不會反駁佛經,為什麼大家看一樣的文字,但卻有不同解讀呢?
之所以出現不同的解釋,是因為:有人解讀錯誤;有人解讀正確。
而不是說:佛經沒有標準答案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自徹見本心。皎潔如滿月。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大菩提心其相云何。諸佛告言。譬如五十由旬圓滿月輪。

比對上面經文,可以得知:菩提心=本心

我上面已經證明給你看了:
你我有不同的解讀,是因為在這當中 你做出了「菩提心不是指本心」這種錯誤解讀。
你解讀錯誤,我解讀正確
因此當然出現不同的解讀


所以不要再亂說「解讀不同」 是理所當然的。
出現解讀不同,應該是表示:有人解錯了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20 14:32:10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20 14:34 編輯

點亮星光 發表於 2021-3-20 12:39
每個人在修行過程體證境界時,會有比喻的形容,
佛經講的月輪,並不是心眼看到像圓圓的月亮,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深的定,可能五根暫時伏斷,對於外境暫斷,只剩心意識,這時心中朗朗明照,感受一片清淨光明,就像月亮在黑暗中光明郎照一樣。
你一直企圖將經文導向:
「月輪」只是個形容詞,用以形容心中的感受。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看見月輪

佛經清楚說「眼見佛性」。但你卻枉顧事實又在誤導說「眼不能看見佛性」

佛經還舉例說,眼看見佛性 其清晰程度 就像觀看掌中芭樂果一樣清楚
若不是真的 眼能看見佛性,佛經不可能說「像看掌中芭樂一樣清楚」

你這種誤導,若不是出於私心自用,那就是你的閱讀出現理解上的問題

李應生 发表于 2021-3-20 15:19:16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20 14:32
你一直企圖將經文導向:
「月輪」只是個形容詞,用以形容心中的感受。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看見月輪


就我所了解,點亮星光 這位師兄所說的內容中並未否定「眼見佛性」,他主要的意思只是認為「月輪」並不等於「本心」。

李應生 发表于 2021-3-20 15:51:11

@睜眼說實話
睜眼說實話 這位同修您分享的這部佛經很好,但是您只分享了前面一小節的部分,而後面還有一小節重點內容,其內容中已經很清楚講明了「月輪」...等諸相是什麼,我將其內容張貼出來讓大家完整瞭解一下。
如下: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復次,金剛手!我今已說內供養法,皆是有相月輪等觀,次當演說無相妙觀。瑜伽行者端坐正觀,諦想月輪,結諸契印,歌舞、燒香、塗香、花鬘、園林、城邑聚落、河海、雪山、黑山、日月星宿、國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善友眷屬,乃至十地菩薩、聲聞、緣覺、四攝、十善、六波羅蜜……,如是等數一切相狀,乃至微塵悉皆空寂。若夢中見如是相狀亦勿歡喜,設見十方諸佛菩薩雖現其前亦勿歡喜,唯自一心求成佛果,無分別觀,堅立不動如須彌山,遠離一切妄想分別。

「若瑜伽行者未獲悉地,應觀三十七尊相狀;若證悉地,不取相狀,安立無上大菩提心;若觀菩提心相猶如月輪、水精、乳色,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868_002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21-3-20 22:38:54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20 13:54
之所以出現不同的解釋,是因為:有人解讀錯誤;有人解讀正確。
而不是說:佛經沒有標準答案



建議師兄在查詢佛經內容引用時,記得看一下佛經的前後文內容,佛經大部分都是紀錄佛與弟子的對話,大部分都是有主題的,不要單獨看少數片段,以免誤解佛經大意。

現代拜科技先進,查詢佛經內容可以透過搜尋資料庫的方式,很快很便利,可以很快找尋資料及比對資料,但是在比對資料同時要先理解每一部經的大意在講什麼,切勿拿多部佛經的片段去比對,然後只依字單獨去連結比對即認定,這樣容易會產生誤解,當然最重要是自己的證量與見地智慧去判別,想要升起智慧,則是有了體證後,再去思維佛經的文字與法理才能靈活運用並升起智慧,這樣才不會被經所轉了。

另外,佛經是可證的,佛也說過他會用比喻的方式來描述,要看佛指月的方向,不是看佛的手指,有關證量會因為每個人的見地、智慧與實際體證而有不同的解讀,很正常,爭論誰解讀的對或錯其實並不重要,重點還是在自己身上,自己做出選擇相信什麼,而修行的過程,隨著證量與智慧,一定會有突破與修正,菩薩都是這樣累積智慧的,否則智慧如何增長,沒有人一開始就是佛,而所有認知都是對的,以上共勉之。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21-3-20 22:47:03

睜眼說實話 發表於 2021-3-20 14:32
你一直企圖將經文導向:
「月輪」只是個形容詞,用以形容心中的感受。事實上並不是真的看見月輪


眼見佛性是確實的,我並非否定,師兄勿自行做過度的猜測。

眼見佛性,並非單指用眼,還可用耳用鼻....等等,不過它是由心去看去聽.....等

舉例,在做夢時,所見景象所聽所觸,是誰在作用?並非是肉眼並非是肉耳,那是誰在看誰在聽?怎麼作用呢?師兄可以先想想.....

想知道眼見佛性,要先瞭解佛性是什麼?它不完全等同於本心,也不完全等同於空性,所以佛性是什麼呢?另外要瞭解眼見佛性是什麼在做用?如何作用?會出現什麼讓我們可以體證?(絕對不會是像明月這種具象的東西,金剛經已經告訴我們所有相是虛妄的,所以你所引用的佛經,要知道佛比喻的弦外之音)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2:20:18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12:22 編輯

李應生 發表於 2021-3-20 15:51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若瑜伽行者未獲悉地,應觀三十七尊相狀;若證悉地,不取相狀,安立無上大菩提心;若觀菩提心相猶如月輪、水精、乳色,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若觀菩提心相。猶如月輪 水精乳色。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
若凡夫人修此觀門。雖造五逆一闡提等極重惡業。皆悉消滅

觀月輪 本來就是凡夫 在觀月輪
觀月輪 本來就不是大菩薩或佛 需要做的事

若已經是大菩薩或佛 就不需要觀月輪了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2:27:41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16:50 編輯

李應生 發表於 2021-3-20 15:19
就我所了解,點亮星光 這位師兄所說的內容中並未否定「眼見佛性」,他主要的意思只是認為「月輪」並不等於「本心」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自徹見本心。皎潔如滿月。

菩提心 像月輪
本 心 像滿月
由此你們就應該知道,菩提心=本心=像滿月/月輪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2:39:20

點亮星光 發表於 2021-3-20 22:47
想知道眼見佛性,要先瞭解佛性是什麼?它不完全等同於本心,也不完全等同於空性,所以佛性是什麼呢?另外要瞭解眼見佛性是什麼在做用?如何作用?會出現什麼讓我們可以體證?(絕對不會是像明月這種具象的東西,金剛經已經告訴我們所有相是虛妄的,所以你所引用的佛經,要知道佛比喻的弦外之音)
佛經都有答案,你卻自己在那邊打妄想,自說自話

《剛峯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如世月團圓。 佛性亦如月


根據不同的佛經,有以下不同寫法:
1. 菩提心 如月輪
2. 本 心 如滿月
3. 佛 性 如月團圓


菩提心,本心,佛性 都像圓圓的月亮
由這樣的寫法,聰明人應該就知道:菩提心=本心=佛性

你不相信佛經,所以才會在那邊憑自己的妄想 編故事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2:47:32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13:11 編輯

點亮星光 發表於 2021-3-20 22:47
(絕對不會是像明月這種具象的東西,金剛經已經告訴我們所有相是虛妄的,
你對佛經沒有深入研究,所以才會錯解經文

《大乘入楞伽經》
相者 謂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

「相」是指,你用眼耳鼻舌身意所認知的 色聲香味觸法。
譬如肉眼看見蘋果,耳朶聽見歌聲,鼻子聞到香氣,想起昨日晚餐 夢見母親
蘋果,歌聲,香氣,昨日晚餐 母親影像....這些都是「相」

但是見到「月輪」並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看見
因此所看見的月輪,不能稱為「相」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3:03:28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13:05 編輯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如來皆知皆見 不以肉眼見也

佛陀又不是瞎子,當然也能看見
你總不能說佛陀見相 ?

佛陀不是用肉眼看見,所以佛陀所看見的 不是相.(而是實相)
凡夫用肉眼看見,因此所看見的 才叫做相
----------------------------------------------

你無法用 眼耳鼻舌身意 看見佛性月輪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13:33:03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13:34 編輯

點亮星光 發表於 2021-3-20 22:47

眼見佛性,並非單指用眼,還可用耳用鼻....等等,不過它是由心去看去聽.....等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心皆依色而起。

心不是獨立運作。心是依色而起
何謂「心依色而起」?

《雜阿含經 307》眼.色二種緣 生於心心法 
《大乘密嚴經》根.境.意和合。能生於諸心。

緣根.塵,能生種種心法
你的起心動念,其實都是依眼耳鼻舌身意而起的。這叫做「心依色而起」
只要是依眼耳鼻舌身意而起的,皆是相

「用心看」聽起來好像比較高明,但其實仍是見相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21-3-31 21:54:24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31 21:57 編輯

認識「心」(凡夫心)

說到佛法,很多人就一定要談「心」
但卻沒有人知道「心」是依身體(眼耳鼻舌身意)而生起。

《雜阿含經 307》眼.色二種緣 生於心心法。
《大乘密嚴經》根.境.意和合。能生於諸心。如海起波浪。

《雜阿含經 273》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受想思=心想 思惟 念頭)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有關悟道的位階判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