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提問很好,對於有心學佛的學子這個問題很實際,尤其是對於確實能夠真修實證的修行者而言,當他自己感受到修行的證量,或是已經有所體會之後,就會想要知道自己目前走在何處? 接下來該如何轉進、該如何繼續走下去等問題,此時若能參考古時祖師、高僧與聖哲們整理的修學次第和層層轉進的修行位階作為指引,應當是有其必要的。
" D x+ V! u9 G
& o/ R/ u7 E& V1 w H( O% \0 s無奈當我們一頭鑽進去歷覽佛教各宗提出的判教和修行位階的文獻後,卻常搞得我們暈頭轉向,更加混沌不清,原因在於"各宗各派之言,莫衷一是"。/ Q {3 _' ^2 I8 |4 W
( t. f& q9 o# u3 v {* X舉例而言,天台宗提出對於佛教的判教與菩薩修行的位階,便和華嚴宗提出的內容不盡相同,而華嚴宗提出的菩薩修行41位階的定位也和唯識宗所提出者不同。單是天台宗依佛陀講法的內容,將佛教判為五個時期,以及依佛陀對眾生的教法和講演佛法的內容之差異,再判分為八教(門),針對其中的四教: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又各別提出所屬不同分位的菩薩修學位階;然而,此四教所屬的修行位階差異極大,當我們拿它來參考,互做比較,想要搞清楚自己現在屬於哪一個修行位階時,就會搞得一頭霧水了。 然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如果我們覺得天台宗的五時八教的判位太複雜,想要研究一下華嚴宗和唯識宗的判位(菩薩52位階),就會發現三個宗派對於菩薩修行判位和其位階的水平,無法等觀比對,因為各宗所立仍有不相同 !
0 j4 D$ K: P. }, _3 I
( w; b7 W1 [9 k9 N; i譬如: 天台宗的別教判位認為十住位中的第二住位就已經 "見道 " (明心悟道),第七住位時能斷見思二惑,斷分段生死而出三界(註/附件);但比較華嚴宗的判位(根據華嚴經十住品),第二住位稱為治地住,屬於發大悲心和利益眾生之心的階段,根本談不上" 見道(明心悟道) " 的水準,必須等到第七住位-不退住,才比較像是悟道的證量。依華嚴經十住品所提出的判位和果位的界定,比較相符於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揭櫫的52修行位階,底下摘錄維基百科對於菩薩瓔珞本業經52位階中的十住位的部分內容,供你比較 :
7 f4 n# `4 B. z& x6 L8 p5 ]" t
# v& j0 ], H7 N( S# i3 F6 n5 U2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就是說有十個層次讓你發起那個心,趣向佛菩提道及大乗的解脫道。 十住位的修行是從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見性,這階段是習種性的人,也就是凡夫的習性還很重,因為還沒有進入修道位;六住位前外門修學菩薩六度波羅蜜,七住時般若正觀現前明心真見道後,還要熏習很多般若別相智及熏習入地所必須有的道種智,以及熏習一切種子更深細的一切種智法義。】9 r, L+ @2 w, y9 Y# @
" D: |% q V$ c, c, o故知,以上華嚴宗將七住位的菩薩列為" 見道(開悟) "位階,但研究唯識宗時,我們又要暈倒一次! 因為唯識宗將 " 見道(開悟) " 列在第一地(初地)的位階,由於從第一地(初地)開始起算直到第十地,算是 "聖位"菩薩,而之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加總起來的三十個位階,都只能算是 " 賢位"菩薩而已,仍稱不上是聖位菩薩。9 l0 L( h6 ]4 {! m. s0 R3 u
4 Q$ }9 [4 s8 w" k
所以整理以上的歧異,發現天台宗的別教將見道位(悟道)訂在52位階中的第二住位,華嚴宗將其訂在第七住位,唯識宗又將其訂在初地位。可見百家爭鳴,各有不同見解,難怪我們這些後學的弟子們看了容易口吐白沫,眼冒金星 !
' H! V! i0 v& D; i& v, K ( b" R: J6 f0 [; j. B! w7 y
至於我的見解是什麼 ? 也在這裡提供你或其他美國的同修們參考。
: |& [( x! @% T) K* w/ I) T5 y0 i 3 g5 K# |0 c. Q/ G: l
有三點提供:
, ~, L) n Z4 ]( F7 L; m% y, B1. 我以自己修行的證量比對52位階的判位,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 k' t$ B/ ~! K% G) F1 f0 q* |2. 我以諸佛、菩薩對我悟道的勘驗和啟示,輔以說明。& K. o& X* m& X0 e. t3 Z
3. 我在星光同修會教導學員判位的方法,提供你參考。0 I3 E: A6 k$ b3 `- d
$ d1 v3 K, S, d- e+ y0 x9 Y# u第一 : 以我自己修行的證量比對52位階的判位,尤其是(1)悟道時進入的涅槃境界,(2)見道後一年內證得眼見佛性之境界,和大般涅槃經所載之十住位菩薩眼見佛性相符合,以及(3)悟後起修又分證神足通等,能往詣一切佛剎之能力,也和華嚴經十住品中第八住位菩薩的能力相彷( 如下引述 ),因此我個人偏向於採用華嚴宗的判位。 5 k6 g$ z6 _5 `0 \2 ~' n `
- n( W$ U9 k; M" K5 H
簡錄 華嚴經十住品之第八住位:
4 {6 ~! n) W, U+ Y" ` 【第八-童真住: 修學準備教化十方法界眾生的道行本事。神足自在,
& w' o1 E8 E* E* E; k/ f4 V& r 所行無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 p" a+ b) ~' K0 C7 s# Z
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老師自證經驗案例說明)。一剎那中
0 \8 N9 ?! n8 ?$ i# N 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
+ E- i' D2 h! s2 I4 a9 R w 5 z1 u. F/ {% @2 f$ `1 P w. B
至於天台宗別教之判位,其界定第二住位明心見道,第七住位斷三界分段生死,我覺得和華嚴經等經論所載不相符合,因此我不採用,唯識宗亦然,請知悉。( Z1 u- k) W3 |- h3 e. f
& O, @' A7 E8 J, C5 n
第二 : 當我悟道之時,以及悟後起修一年,諸佛菩薩示現對我啟示時,他們咸稱呼我為「賢子」,起初我並不知道為何他們見我時都如此稱呼我,後來深入經藏,才知道原來華嚴經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修行者列為賢位菩薩,難怪他們一見我就稱呼我為「賢子」。因為他們當初並非稱呼我「聖子」,因此我認為他們對於人間菩薩的認知,應該還是以華嚴經的判位為依據吧。這顯然和唯識宗將見道者列為初地的聖位菩薩,不相符合。
: `8 D8 i/ v! m- c0 J+ Z4 H第三 : 我在星光同修會目前皆以菩薩瓔珞本業經的十心(當成十信位),再以華嚴經十住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十地品作為讓學員判位的修行依據。
0 }2 W8 ^% m) W. X. M
5 [0 q9 s5 f# H8 u2 n6 f; [最後我想在此補充說明,各宗派的修行判位版本,其實只能參考,不可拘泥死記。因為每個人的修行根器與修行發起的證量都無法以一個絕對的標準加以規範。佛說為了因應眾生的種種差異,故開啟八萬四千法門以教之;我說既有種種差異,有種種法門,就有更多種種差異的證量面貌和感受出現。故佛經或祖師之間的經驗歸納僅能提供參考,不可強加硬套在每個人身上,否則反而會誤導自己。 也因為如此,我在星光同修會提供了另外一個配套措施,此舉肇因於某日我發現我的天眼能夠以『眼見』看出學員們的『修行程度』,我便創造了一種幫學員診斷修行狀況,據以對症下藥,提出他目前在修行道上的欠缺、或障礙、或下一步該如何轉進的方法,我稱這種模式為【修行指數診斷】。以修行指數診斷和華嚴經的判位參考,提供學員更細緻的修行進度指引。
4 L i5 k i+ G3 V; \8 a" r$ a6 B8 }如果遠在國外的你們真心想知道自己目前修行的狀態、進度、和受困點,也想向我請教修行指數診斷,可來信附上近期照片一張(電子檔),我便可幫各位進行矣0 a8 H: I( {4 ?9 d$ H
註 : 你來信引用的別教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和我所查到的別教判位有所差異,如附件 "別教位階表" 和 "別教道果表" 所示,請參考。
% q: e6 Z& P, \# z
" r$ d3 Q2 N" s* y林勝義 老師 |
上一篇: 功德佈施下一篇: 處處讓人、處處委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