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0-17 17:05:52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與「心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以上這篇與「心經」比對,在境界上及深義上可謂有極相似之處。
曾聽人說過,在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隱含著「明心」與「見性」兩個境界在其中,各位同修可以試著一起來思維並討論看看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0-17 19:05:10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8-10-17 19:08 编辑

沒那麼容易思維起來,我先朗讀了三遍清淨經,再去找了心經。
先放在這裡。
想起老師說過,心經說的是境界,也就是“明心見性”的現在進行式嗎?否則如何稱之為境界?清靜經的不同,仿佛在於,祂不是“現在進行式”。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幸運草 发表于 2018-10-22 18:13:30

個人認為清靜經講得比較深喔! 心經是直指悟道時進入本心如來的實相境界;清靜經講的是真如的“ 理” 和“ 法”,真如心的體、相、用三層面都有說到一些,但說法又精又簡,所以變得很深,氣死人的深,所以很難真懂。

金剛經反而有點像清靜經的味道,但論其精簡之處更甚一籌,就只兩句話,便把清靜經一網打盡,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二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所以我覺得, 金剛經氣走清靜經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與「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