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12 17:12:14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置之死地而後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和 "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句是佛法用詞,一句是生活化的用詞,這兩句之間有什麼相同或不相同之處?



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13 10:54:04

我個人認為這兩句,雖然從佛法的法義上來看,是不同的,但從精神上來看,卻是一樣的,

「應無所住」可以說是「畢竟空」的境界,這樣的境界是「本來無一物」,是看清生命真相而把「我執」連根拔起,在這個時候就像死過一回的感受,因為原本與生俱來"有我"的認知,已經不存在了。

也如同悟道的高僧大德所形容的,悟道時感覺"虛空粉碎","神形俱滅"。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2-13 15:29:23

可能哦,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悟到的,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走到的。
我們其實都住到滿天滿地,一個什麼情緒過不去,一個什麼想法通不過,就有一個“分身”,或叫創傷內在小孩也可以,住在一境之中,可以永恆的住,遮著自己,直到自己回頭去融解這個本來是空的境界,基督教的說法是燃燒(化解業障),把假我燒了(死了),真我就顯露一部份。
但真我還是“我”。
真我還是可以談的,有個“我”,我跟我就可以溝通,不像真如本性。
這裏我把真如本性當成概念來說,因為那不是我確知的,我是假說。
就算我們悟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億萬劫,已住滿三界的自己,還是要去消解。
我對應無所住的住,是具體想象的。
一個人可以剎那在地獄,剎那在天堂,我執力道的強度決定這個剎那要不要住下來。天堂是一定住不久的,快樂都秒逝,因為它輕,如煙,硬要住著,就苦了嘛,本來痛苦的情緒和強烈的快樂一樣,也是可以秒逝的,但我們硬是很怕自己會住進去永遠出不來,怕,就進去了嘛,真的出不來。
就這樣住到滿天滿地。
我是這樣理解的。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2-13 17:40:10

我不明白怎麼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是形容或比喻還能稍微了解,如果要在現實生活上發生是什麼狀況呢?因為置之死地後很難生,除非講輪迴投胎。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2-13 18:02:17

在現實生活上發生,是什麼狀況?
是做飯自己會做飯(包括做出厲害的客家大菜),帶孩子自己會帶孩子,打掃自己會打掃,說話自己會說話而且,全都超出個人一生努力的水準。
葛吉夫提到的機械人概念,有他的道理。
生,生出一張白紙來。

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13 18:57:42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2-13 17:40
我不明白怎麼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是形容或比喻還能稍微了解,如果要在現實生活上發生是什麼狀況呢?因為置 ...
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在國文教育上,應該就是一種比喻和形容,不太可能是指真的死亡。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2-13 19:00:59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什麼?我開始想像........

有人說曾經死去又不小心活過來,到底那時是真死了嗎?

我晚上睡覺像死去,隔天我又醒了活過來了......

我曾經跑三千公尺,到終點呼吸困難,身體虛脫,感覺快死了,休息半小時後,感覺又活了過來。

我曾經高燒數天,身體虛弱,極度痛苦,感覺快死了,後來病好了,感覺又活過來了......

想了想,我還是不明白"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死地"?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2-13 19:22:08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8-12-13 19:23 编辑

點亮星光你思考的方向沒有“對到頻率”。你有一種自己的屬性,是用這個屬性思考的。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2-13 19:44:07

我們之所以不能明白一種現象,必定是因為已經有一個觀念存在擋住了自己,而這個既存觀念不為己知。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2-13 20:57:32


我們之所以不能明白一種現象,必定是因為已經有一個觀念存在擋住了自己,而這個既存觀念不為己知。
師姐說的是,我被自己擋了,因為我有不同看法,所以我才在上面用很白話又舉例的方式來說明這個主題。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種手段,如果主題兩句話要有點關係的話,則是出現置之死地的情況或許有機會能悟道,不過前題是這個人剛好在參禪,而且疑情很重才可能。


點亮星光 发表于 2018-12-13 21:11:03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很有趣,查一下Google,解釋上百種,各位喜歡那一句呢?
還是您有不同看法?
林老師說這句是明心且見性的境界,不是只有悟道而已,這種講法我目前沒聽過其他人講過,各位又怎麼看呢?
到底為什麼這句話有明心加見性兩境界,怎麼解悟呢?

Mrs.Sardou 发表于 2018-12-13 22:09:11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8-12-13 22:18 编辑

很歹勢啦,我其實不明白大家說的參禪,或疑情很重,是什麼意思。
疑情本身,是不是好像你懷疑一個人心術不正那樣的懷疑?或是懷疑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那樣帶著思惑痛苦的懷疑,這是禪宗的“疑情”嗎?
抑或,疑情很重,是非常精純的狀態?它不是一種思惑。
我有一個自己沒有想得很明白的經驗啦,勉強說一說,是有一天做飯的時候,莫名其妙想起“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很有“引力”,催眠力,我就傻傻的一直唸,唸到忽然感覺一種不同的不知道什麼出現,多出一個念頭來,清清楚楚的,出一句話:“噢,我要做這人的護法!”
然後我就開始了一連串的做飯自己做飯,說話自己說話......整個月都有吧,無憂無慮,像有在活像沒在活,然後慢慢慢慢的,很可憐的,一點一點“失去”這個無憂無慮,慢慢的又是現在這個做飯會煩會烤焦麵包,會心情不好的女人。
我沒有要參禪,沒有想要什麼的,從開頭到後來,老師只跟我講一句話:“你的病還沒好~~”
那就一心一意治病,蛤?又還沒好嗎?不是已經好很多了嗎?
老師就說:“是好很多了,但你還沒好。”
蛤?
你就知道什麼叫逼死人。

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14 12:10:12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和 "置之死地而後生"

其實提出這兩句話的用意,是"明心"也好,"見性"也好,主要是在形容"斷我見"或者說是"伏斷我執"當下霎那的感受,當與生俱來「執著有我存在的力量」破除時,會有一種"置之死地"的感受,因為"有我"的認知和"有我"的執著,消失了,而在悟後起修,初期修持漸漸要消除"我執"時還沒適應,這個階段或許都還會有這種感受。

而另一種情況是,例如:曾經聽過在台灣有一個悟道的案例,當事者在即將悟道前,有魔來擾亂,使他看到他老婆時卻是看到魔對他做各種恐嚇,當時他只對魔說了一句「要我的命,就拿走吧」,接著只管自己打坐,然後隔天就悟道了。這情況和釋迦牟尼佛要成道前一樣。

我想上面所說的幾種情況,都是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有如大丈夫的勇氣。佛也說: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

阿德 发表于 2018-12-14 19:22:41

本帖最后由 阿德 于 2018-12-14 19:33 编辑

瑜珈博伽梵歌有言
[行動中見到不行動][不行動中見到行動]
老子道德經中說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感覺上與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相應

benovan 发表于 2018-12-28 22:16:39

「應無所住」是「三際托空」屬明心的境界,「生其心」是「清淨」狀態與「智慧」運用為見性的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