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26 22:11:20

何謂:參禪?

佛法並非等於"真如實相",佛法只是工具,佛法是為"非上根利器者"所施設,所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煩惱即菩提...等,都只是戲論,都只是為了"止小兒啼",只是為了端正我們的"顛倒知見",讓我們能產生"正見",讓我們有足夠的"淨信"能讓"心"安住不動,這就是"參禪"最重要的知見及基礎。

這也是慧能大師要"惠明"屏息諸緣的原因,也是馬祖道一禪師要"止小兒啼"的原因。
明白這個道理,在"行住坐臥"常以此狀態觀照,這就是真正的"參禪"。也才能繼續往下而有機緣體會大道。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馬祖道一禪師
大梅問:「如何是佛?」
師云:「即心即佛。」

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
問:「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2019年1月3日補充:
參禪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定力、專注力",因此必須讓自己盡量不起"妄念'妄想",這樣比較容易"悟道"。

而佛法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能端正自己的"顛倒見",明白什麼是「妄」,能漸漸讓自己不起"妄念妄想",這樣就能專注於參禪。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因此如果能透過鍛鍊,讓自己在"行住坐臥"間不起"妄念"而專注於參禪上,這樣就能使自己更容易"悟道"。

benovan 发表于 2018-12-28 14:08:54

字面上的文言文可以翻譯成白話嗎?

benovan 发表于 2018-12-28 21:37:46

我是外行人想問「向伊道」和「且教伊體」的白話是什麼意思?

李應生 发表于 2018-12-28 22:43:52

我猜這可能是地方"方言"的用法,「伊」應該是「他」的意思。

「向伊道不是物。」這說的意思應該是:向他說不是物。

「且教伊體會大道。」這說的意思應該是:且教他體會大道。

benovan 发表于 2018-12-30 13:53:14

这是外行人会一直问内行人的种种问题。内行人无所住,外行人很执着所以一直问。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1-3 10:52:52

參禪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定力、專注力",因此必須讓自己盡量不起"妄念'妄想",這樣比較容易"悟道"。

而佛法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能端正自己的"顛倒見",明白什麼是「妄」,能漸漸讓自己不起"妄念妄想",這樣就能專注於參禪。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因此如果能透過鍛鍊,讓自己在"行住坐臥"間不起"妄念"而專注於參禪上,這樣就能使自己更容易"悟道"。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2:27:20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既然要一念不生,那就不需要參禪了

直接進入一念不生,會更好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2:39:23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00 编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花 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

《佛藏經》
如來所說諸法無性 空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

《入楞伽經》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無爲者, 非思量境界。

從佛經來看,「參禪」應該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因為佛陀說,無為法 不是用腦袋思量 所可以了知的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2:55:23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02 编辑

《等集衆徳三昧經》
三界所著 斯則塵勞。當以何 度此諸塵勞。無念 無想 無思。

《別譯雜阿含經》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虚僞。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汝等人天實欲成佛。當直修如來真實禪。
------------------------------------------------------------------------------

佛陀說,若慾度諸塵勞眾苦,就應該無念 無想 無思。
【無念 無想 無思】應該就是指:修禪定

佛陀說,若欲成佛,就直接去修禪定。
佛陀從來沒教人「參禪」。只要腦袋有所思量,那就不對了
修禪定的人,腦袋是不可以有所思量的。應該要一念不生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1 23:02:16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2:3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花 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



依照這位同修的邏輯說法,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05:51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10 编辑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你意思是在質疑【佛陀教人不能思量】,是錯誤的嗎?
你意思是說,禪師講的才對。佛陀講的不對

我是要讓你知道,你對佛陀的質疑,很不應該

問題是你自己 有所不知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49:24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01 编辑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你要分清楚兩種修行:有為修行,和無為修行

《解深密經》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欲修無漏智。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禪定最第一

學習佛法,用腦袋思惟佛法,...這都是屬於有為修行
有為的修行,都會用到腦袋思惟。

若欲朝無為的成佛之路走,就一定要修禪定。
修禪定 就是無為修行

修禪定,必須無念 無想 無思。
腦袋若有所思量,就無法修禪定

「參禪」用腦袋思量,這完全違反修禪定的無念 無想
「參禪」只能歸類為有為修行。因為涉及腦袋思惟
有為修行 無法讓你成佛。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1 23:53:00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05
你意思是在質疑【佛陀教人不能思量】,是錯誤的嗎?
你意思是說,禪師講的才對。佛陀講的不對



佛陀講得不會有錯,但是看的人,是否真能「體會」甚至「體證」佛義,又或者只是「依文解義」。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1 23:54:05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49
你要分清楚兩種修行:有為修行,和無為修行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汝等人天實欲成佛。當直修如來真實禪。

依這位同修所舉經典所說,已經很清楚,
要成佛,要修「如來真實禪」,
這指的並非是一般所認知的「禪定」,否則 佛直接講「禪定」即可。

就如小乘要證初果,並非修「禪定」就能證果,
而是必須以「般若智慧」「斷我見」才能「斷三縛結」才能「證初果」,
而「般若智慧」並非是修禪定就一定能有,否則就沒有所謂的外道修到九次第定還無法成就小乘果位。
因此必須靠「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發起「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證果位」,
同時修深禪定,是可以成就「俱解脫」而不只「慧解脫」,
這在阿含經裡,佛教導的很詳細。

大乘法也是一樣,必須經過「聞思修」,
藉由「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證悟真理,才能「斷人法二見」,
「斷人法二見」後,「知見」才能正確,接著才能正確的繼續修證佛法而至成佛。

如果只修禪定就能成佛,那麼當時佛在修學外道時就已經有「四禪八定」,
但還是無法成佛,直到「夜睹明星」才證悟真理而成佛,
因此學佛修行,除了「禪定」,「般若」的薰習和參究是不可缺的。
修行必須「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也就是菩薩道的「六波蘿蜜」。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08:53

必須靠「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發起「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證果位」,
同時修深禪定,是可以成就「俱解脫」而不只「慧解脫」,
這在阿含經裡,佛教導的很詳細。

大乘法也是一樣,必須經過「聞思修」,
藉由「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證悟真理,才能「斷人法二見」,
「斷人法二見」後,「知見」才能正確,接著才能正確的繼續修證佛法而至成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聞思修慧 不能通達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說,聞思修這種從外部學習而來的智慧,不能讓你通達實相般若
也就是說,腦袋思惟而來的知識 無法讓你通達實相般若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2 00:13:45

這位同修,您是否可以對於我所說「禪定」的部分給予解答?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17:42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20 编辑

如果只修禪定就能成佛,那麼當時佛在修學外道時就已經有「四禪八定」,
但還是無法成佛,直到「夜睹明星」才證悟真理而成佛,

佛陀口中所說的禪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八(151)》...亦復不依四無色定....獲得無所依止禪。
《佛說華手經》入無依止定。入定而無依。是佛不思議

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24:53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28 编辑

因此學佛修行,除了「禪定」,「般若」的薰習和參究是不可缺的。
修行必須「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也就是菩薩道的「六波蘿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則成就般若。

你必須先俱備禪定能力,
有了禪定能力,才能修般若

若無禪定能力,你就不可能成就般若
因為般若 是依禪定而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2 01:05:57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17
佛陀口中所說的禪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八(151)》...亦復不依四無色定.... ...

因為您前面舉了好多個經典以及您自己所說,都只是說「禪定」而並非說不是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這樣是否是經典內容彼此有所矛盾?

而如果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那麼佛為何還要教導弟子修四禪八定?

另外,如果不修「四禪八定」,要如何才能入於佛所說的「無所依止定」?

而且佛並沒有說修禪定就能成佛,因此「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當。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11:16:49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11:20 编辑

因為您前面舉了好多個經典以及您自己所說,都只是說「禪定」而並非說不是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這樣是否是經典內容彼此有所矛盾?
而如果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那麼佛為何還要教導弟子修四禪八定?

另外,如果不修「四禪八定」,要如何才能入於佛所說的「無所依止定」?
而且佛並沒有說修禪定就能成佛,因此「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當。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修無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佛陀教人成佛 所修的禪定為「無所依止禪」。而非四禪八定
這是有經文作證的。經文說「無所依禪」是出世 無上解脫定

「無所依禪定」是菩薩摩訶薩所修的禪定。
初學弟子則從止觀修起,乃至四禪八定

俱備深厚的禪定功力後,才有能力修「無所依禪定」
也就是說,有能力修「無所依禪定」就表示接近成佛了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2 22:13:05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11:16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都 ...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

這裡所說的意思是,菩薩入禪定時,能對一切禪定境界及一切法都「無所依」,能這樣,是因為菩薩入「禪」,是為了能入於「無上解脫定」。

經中很清楚的說到為什麼菩薩入禪定時能做到「無所依」,是因為菩薩已經入了「禪」,也因為入了「禪」,才能入於「無上解脫定」。

經中很清楚的,已經將「定」和「禪」分開講,也說得很清楚要成就入禪定時而能無所依,是有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先能入「禪」,這裡所說的「禪」並非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禪定」,否則佛就不須在後半段將「定」和「禪」分開講,

所以要成就「無上解脫定」,必須先能入「禪」,這裡所講的「無上解脫定」就是「涅槃」,而「禪」就是指「無所依」的「心」,

而要能入「禪」,就是必須證悟「無所依」的心,在大乘來說,也就是必須能斷「人我見、法我見」,以這樣的「無所依心」才能真正做到入禪定時而無所依。

而要證悟「無所依」的心,一般來說只要修定至「初禪未到地定」就可以在此定中思惟參究法義及觀行(這就是參禪),就可能在機緣成熟時「悟道」而證悟「無所依」的心,

為什麼不是在深定中證悟「無所依」的心,因為深定中特別是無想定,是無法思惟法義也無法做觀行。如果深定中也能「悟道」,那麼就沒外道了,因為只要修到無想定就能悟道了,可是事實是修到九次地定的外道都無法入禪定而無所依,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在深定中證悟「無所依」的心。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修無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這一段經文也是一樣,佛只說「修無依止禪」(並沒有說修定),而不依止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思惟無所著,這裡講思惟無所著,是指悟道「無依止禪」的境界,雖講無所著,但在悟道前還是必須依於思惟才能薰習般若,才能有機會悟道「無所依止」因為在深定中是無法悟道的,就如同當年佛「夜賭明星」而悟道成佛,也不是在深定中。

如果有人能修深定,然後出定後參禪也可能比較容易成功悟道,因為修深定可以消除業障,降低煩惱,這樣有較高的專注力可以參禪,效果會比較好。

或許有人不認同透過思惟法義而能在機緣成熟時「悟道」,而這又是屬於境界性的,如何從參禪思惟法義而證入不可思議的無所依止境界,只有親證了才能體會,但其實佛已經親自證實給眾生看了,因為佛就是這樣而悟道的。

另外,「禪定」這兩個字,很多人都誤解了,因為「禪」和「定」是兩個不同的內涵,「定」就是一般所謂的「三界內的定」,而「禪」則是超越三界的「般若」,只有出離三界的聖者所入的定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這也是上述經文所說的義理。一般修行者會說修禪定,意思是以此為目標。

《別譯雜阿含經》卷8
比丘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禪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諸梵眾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
  『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
  爾時,尊者薄迦梨在佛後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
  「世尊!云何比丘修諸禪定,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觀之想,若如是者,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禪定,釋提桓因及諸大眾合掌恭敬,尊重讚嘆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諸禪?』」
佛告薄迦梨:
  「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應當如是知,習於坐禪法,觀察無所有。

另外「禪定」也有另一個含義,也就是「慧解脫」的聖者境界也是一種「深禪定」而非一定是要證得四禪八定以及五神通。

在此經文中,佛也說了,不依「四無色定」等而生「禪法」,獲得「無所依止禪」,這樣的比丘就是大眾所應該歸依的。

後面佛告薄迦梨: 修深禪定,要「觀」並「思惟」,要習於這樣的坐禪法,並觀察無所有。
因此要獲得「無所依止禪」並非是一定在深定中,

如果有所謂的在深定中成就「無上解脫定」或者說是「無所依止定」,這種情況是在已經獲得「無所依止禪」的前提下修深定而至「無上解脫定」或者說是「無所依止定」,這是「俱解脫」,否則就算修到最高的「九次第定」,也只是三界的凡夫定。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2 22:15:20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則成就般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這幾句經文的意思是「修般若、成就般若」是依於「靜慮」,依於「修禪」。
要注意,「修禪」不等於「修定」。
「靜慮」是讓心「平靜思慮」,而非是「毫無思惟」的「深定」。
而「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所謂「禪定」意思是指「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佛說這是三種淨觀,而非只是「定」。

底下有較完整的「圓覺經」內容,經文中 佛講解的很清楚,只要用心看,應該就能明白為何要「觀行」,為何要「思惟」,為何要「修定」。依此經文嚴格來說,不能說「修定」而是講「修止」。奢摩他是止;三摩提是觀;禪那就是靜慮也就是思惟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慚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辯音問意,謂如是法門,甚為希有,第不知有幾種修習,單修乎,齊修乎,抑有定法乎,應如何方便再賜開示,令彼一一開悟見實相耶。

佛首銳,論根本原無能修所修,以本體即圓覺清淨故,但未覺者,不可不對症下藥,即依幻修幻,幻力修習,假定二十五輪,輪為輪寶,有催轉義,催除惑業,轉入正智,約用言,不離方便之輪,約體言,本具清淨之體,故曰清淨定輪,此定,非核定義,亦非決定義,乃隨緣方便以為究竟義也。

清淨者,二十五輪所依之體也,既是清淨,何事再修,故知是體,所言修者,除習氣耳,此三法中,不拘何法,皆可得止。此二十五種中,任修何種,皆可究竟,故曰定,輪替而修,故曰輪,以修少分即少證,齊修即齊證,無不斷惑證真也。

此二十五輪,正不得巳而方便說耳,若有人通達了義,一即三,三即一,文雖單分,義則全具、以止中有觀,觀又不離乎禪定,而禪定又全具止觀也,愚人每分為三,智者定之為一,此義即全二十五輪義也。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李應生 发表于 2019-9-14 17:25:11

舉例: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為何佛說:修奢摩他,先取至靜,而不是說「定」,在「三法」的內容中也都沒講到修定,而是說「三淨觀」,在最究竟時才稱為「定」,也是二十五輪所依之本具清淨之體。「此三法中,不拘何法,皆可得止。此二十五種中,任修何種,皆可究竟,故曰定。」

而「禪那」就是「靜慮」或「思惟修」的意思,也就是前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禪那」並非等同於一般所說的「禪定」,佛說修「禪那」必須能了知生住滅念,如是周遍四威儀中(行住坐臥),如果是一般所說不能有念頭的「禪定」,是無法在「四威儀中」。

但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觀」,並非是用眼睛看,而是以「心眼」觀。
而不起思念的「靜慮」的意思也不是說可以意識胡思亂想,而是要讓心平靜、不攀緣,能專注,到了極致時就能覺。

「一即三,三即一,文雖單分,義則全具、以止中有觀,觀又不離乎禪定,而禪定又全具止觀也」
佛在此經中所說的意思是,所謂究竟的「定」,或者說「禪定」,是指「止中有觀、觀中有止」,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要修此「三法」之「禪定」,可以修「動中定力」及「動中觀照力」,這樣才能周遍「四威儀中」,也可以以「靜坐入定」為基礎來修「動中定力」及「動中觀照力」,因此這「三法」是「一即三,三即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謂:參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