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33|回复: 22

何謂:參禪?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8-12-26 22: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並非等於"真如實相",佛法只是工具,佛法是為"非上根利器者"所施設,所謂"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煩惱即菩提...等,都只是戲論,都只是為了"止小兒啼",只是為了端正我們的"顛倒知見",讓我們能產生"正見",讓我們有足夠的"淨信"能讓"心"安住不動,這就是"參禪"最重要的知見及基礎。

這也是慧能大師要"惠明"屏息諸緣的原因,也是馬祖道一禪師要"止小兒啼"的原因。
明白這個道理,在"行住坐臥"常以此狀態觀照,這就是真正的"參禪"。也才能繼續往下而有機緣體會大道。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馬祖道一禪師
大梅問:「如何是佛?」
師云:「即心即佛。」

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
問:「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2019年1月3日補充:
參禪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定力、專注力",因此必須讓自己盡量不起"妄念'妄想",這樣比較容易"悟道"。

而佛法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能端正自己的"顛倒見",明白什麼是「妄」,能漸漸讓自己不起"妄念妄想",這樣就能專注於參禪。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因此如果能透過鍛鍊,讓自己在"行住坐臥"間不起"妄念"而專注於參禪上,這樣就能使自己更容易"悟道"。





上一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置之死地而後生」
下一篇:【當極限是虛空,就是色法的邊際,這就是微積分】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1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18-12-28 14:0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字面上的文言文可以翻譯成白話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1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18-12-28 21:3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外行人想問「向伊道」和「且教伊體」的白話是什麼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8 22: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猜這可能是地方"方言"的用法,「伊」應該是「他」的意思。

「向伊道不是物。」這說的意思應該是:向他說不是物。

「且教伊體會大道。」這說的意思應該是:且教他體會大道。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1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18-12-30 13:5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外行人会一直问内行人的种种问题。内行人无所住,外行人很执着所以一直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參禪是需要相當程度的"定力、專注力",因此必須讓自己盡量不起"妄念'妄想",這樣比較容易"悟道"。

而佛法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能端正自己的"顛倒見",明白什麼是「妄」,能漸漸讓自己不起"妄念妄想",這樣就能專注於參禪。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因此如果能透過鍛鍊,讓自己在"行住坐臥"間不起"妄念"而專注於參禪上,這樣就能使自己更容易"悟道"。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1 22: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參禪而悟道並不是在定中,但是能入定者,應該比較容易悟道,因為其心不容易起"妄念妄想"。

有深入參禪經驗者,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參禪到"一念不生"時就會一時在動中入定,出定時會留有餘慍,這時"心"沒有攀緣,不起什麼妄念妄想,在這個時候根基足夠者有可能悟道,又或者這時如果機緣俱足,善知識從旁指點給予啟示,也可能使之大悟。「惠明」有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悟的。

既然要一念不生,那就不需要參禪

直接進入一念不生,會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1 22: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00 编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花 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

《佛藏經》
如來所說諸法無性 空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


《入楞伽經》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無爲者, 非思量境界。

從佛經來看,「參禪」應該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因為佛陀說,無為法 不是用腦袋思量 所可以了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1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02 编辑

《等集衆徳三昧經》
三界所著 斯則塵勞。當以何 度此諸塵勞。無念 無想 無思。

《別譯雜阿含經》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虚僞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汝等人天實欲成佛。當直修如來真實禪
------------------------------------------------------------------------------

佛陀說,若慾度諸塵勞眾苦,就應該無念 無想 無思。
無念 無想 無思】應該就是指:修禪定

佛陀說,若欲成佛,就直接去修禪定
佛陀從來沒教人「參禪」。只要腦袋有所思量,那就不對了
修禪定的人,腦袋是不可以有所思量的。應該要一念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23: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2:3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花 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

依照這位同修的邏輯說法,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1 23: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1 23:10 编辑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你意思是在質疑【佛陀教人不能思量】,是錯誤的嗎?
你意思是說,禪師講的才對。佛陀講的不對

我是要讓你知道,你對佛陀的質疑,很不應該

問題是你自己 有所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1 2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01 编辑
請問您研讀佛經,學佛法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是什麼? 而您又要如何完成?

你要分清楚兩種修行:有為修行,和無為修行

《解深密經》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欲修無漏智。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禪定最第一


學習佛法,用腦袋思惟佛法,...這都是屬於有為修行
有為的修行,都會用到腦袋思惟

若欲朝無為成佛之路走,就一定要修禪定。
修禪定 就是無為修行

修禪定,必須無念 無想 無思
腦袋若有所思量,就無法修禪定

「參禪」用腦袋思量,這完全違反修禪定無念 無想
「參禪」只能歸類為有為修行。因為涉及腦袋思惟
有為修行 無法讓你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05
你意思是在質疑【佛陀教人不能思量】,是錯誤的嗎?
你意思是說,禪師講的才對。佛陀講的不對

佛陀講得不會有錯,但是看的人,是否真能「體會」甚至「體證」佛義,又或者只是「依文解義」。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23: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1 23:49
你要分清楚兩種修行:有為修行,和無為修行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汝等人天實欲成佛。當直修如來真實禪。

依這位同修所舉經典所說,已經很清楚,
要成佛,要修「如來真實禪」,
這指的並非是一般所認知的「禪定」,否則 佛直接講「禪定」即可。

就如小乘要證初果,並非修「禪定」就能證果,
而是必須以「般若智慧」「斷我見」才能「斷三縛結」才能「證初果」,
而「般若智慧」並非是修禪定就一定能有,否則就沒有所謂的外道修到九次第定還無法成就小乘果位。
因此必須靠「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發起「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證果位」,
同時修深禪定,是可以成就「俱解脫」而不只「慧解脫」,
這在阿含經裡,佛教導的很詳細。

大乘法也是一樣,必須經過「聞思修」,
藉由「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證悟真理,才能「斷人法二見」,
「斷人法二見」後,「知見」才能正確,接著才能正確的繼續修證佛法而至成佛。

如果只修禪定就能成佛,那麼當時佛在修學外道時就已經有「四禪八定」,
但還是無法成佛,直到「夜睹明星」才證悟真理而成佛,
因此學佛修行,除了「禪定」,「般若」的薰習和參究是不可缺的。
修行必須「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也就是菩薩道的「六波蘿蜜」。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2 0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須靠「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發起「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證果位」,
同時修深禪定,是可以成就「俱解脫」而不只「慧解脫」,
這在阿含經裡,佛教導的很詳細。

大乘法也是一樣,必須經過「聞思修」,
藉由「思惟法義」和「觀行五蘊」才能證悟真理,才能「斷人法二見」,
「斷人法二見」後,「知見」才能正確,接著才能正確的繼續修證佛法而至成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聞思修慧 不能通達 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佛經說,聞思修這種從外部學習而來的智慧,不能讓你通達實相般若
也就是說,腦袋思惟而來的知識 無法讓你通達實相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0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位同修,您是否可以對於我所說「禪定」的部分給予解答?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2 0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20 编辑
如果只修禪定就能成佛,那麼當時佛在修學外道時就已經有「四禪八定」,
但還是無法成佛,直到「夜睹明星」才證悟真理而成佛,

佛陀口中所說的禪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八(151)》...亦復不依四無色定....獲得無所依止禪
《佛說華手經》入無依止定。入定而無依。是佛不思議

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2 0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00:28 编辑
因此學佛修行,除了「禪定」,「般若」的薰習和參究是不可缺的。
修行必須「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也就是菩薩道的「六波蘿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則成就般若

你必須先俱備禪定能力,
有了禪定能力,才能修般若

若無禪定能力,你就不可能成就般若
因為般若依禪定而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01: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17
佛陀口中所說的禪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別譯雜阿含經 卷第八(151)》...亦復不依四無色定.... ...

因為您前面舉了好多個經典以及您自己所說,都只是說「禪定」而並非說不是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這樣是否是經典內容彼此有所矛盾?

而如果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那麼佛為何還要教導弟子修四禪八定?

另外,如果不修「四禪八定」,要如何才能入於佛所說的「無所依止定」?

而且佛並沒有說修禪定就能成佛,因此「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當。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9-12 11: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9-12 11:20 编辑
因為您前面舉了好多個經典以及您自己所說,都只是說「禪定」而並非說不是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
這樣是否是經典內容彼此有所矛盾?
而如果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不同於外道禪定 或 四禪八定,那麼佛為何還要教導弟子修四禪八定?

另外,如果不修「四禪八定」,要如何才能入於佛所說的「無所依止定」?
而且佛並沒有說修禪定就能成佛,因此「佛陀所說,能讓你成佛的禪定,叫做無所依止定」,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當。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無依止禪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佛陀教人成佛 所修的禪定為「無所依止禪」。而非四禪八定
這是有經文作證的。經文說「無所依禪」出世 無上解脫定

無所依禪定菩薩摩訶薩所修的禪定。
初學弟子則從止觀修起,乃至四禪八定

俱備深厚的禪定功力後,才有能力修「無所依禪定」
也就是說,有能力修「無所依禪定」就表示接近成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22: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11:16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都 ...

《大寶積經》
菩薩入禪定時。離四識住處。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
入如是定都無所依。是菩薩入禪其心愛樂。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

這裡所說的意思是,菩薩入禪定時,能對一切禪定境界及一切法都「無所依」,能這樣,是因為菩薩入「禪」,是為了能入於「無上解脫定」。

經中很清楚的說到為什麼菩薩入禪定時能做到「無所依」,是因為菩薩已經入了「禪」,也因為入了「禪」,才能入於「無上解脫定」。

經中很清楚的,已經將「定」和「禪」分開講,也說得很清楚要成就入禪定時而能無所依,是有前提條件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先能入「禪」,這裡所說的「禪」並非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禪定」,否則佛就不須在後半段將「定」和「禪」分開講,

所以要成就「無上解脫定」,必須先能入「禪」,這裡所講的「無上解脫定」就是「涅槃」,而「禪」就是指「無所依」的「心」,

而要能入「禪」,就是必須證悟「無所依」的心,在大乘來說,也就是必須能斷「人我見、法我見」,以這樣的「無所依心」才能真正做到入禪定時而無所依。

而要證悟「無所依」的心,一般來說只要修定至「初禪未到地定」就可以在此定中思惟參究法義及觀行(這就是參禪),就可能在機緣成熟時「悟道」而證悟「無所依」的心,

為什麼不是在深定中證悟「無所依」的心,因為深定中特別是無想定,是無法思惟法義也無法做觀行。如果深定中也能「悟道」,那麼就沒外道了,因為只要修到無想定就能悟道了,可是事實是修到九次地定的外道都無法入禪定而無所依,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在深定中證悟「無所依」的心。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修無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這一段經文也是一樣,佛只說「修無依止禪」(並沒有說修定),而不依止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思惟無所著,這裡講思惟無所著,是指悟道「無依止禪」的境界,雖講無所著,但在悟道前還是必須依於思惟才能薰習般若,才能有機會悟道「無所依止」因為在深定中是無法悟道的,就如同當年佛「夜賭明星」而悟道成佛,也不是在深定中。

如果有人能修深定,然後出定後參禪也可能比較容易成功悟道,因為修深定可以消除業障,降低煩惱,這樣有較高的專注力可以參禪,效果會比較好。

或許有人不認同透過思惟法義而能在機緣成熟時「悟道」,而這又是屬於境界性的,如何從參禪思惟法義而證入不可思議的無所依止境界,只有親證了才能體會,但其實佛已經親自證實給眾生看了,因為佛就是這樣而悟道的。

另外,「禪定」這兩個字,很多人都誤解了,因為「禪」和「定」是兩個不同的內涵,「定」就是一般所謂的「三界內的定」,而「禪」則是超越三界的「般若」,只有出離三界的聖者所入的定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這也是上述經文所說的義理。一般修行者會說修禪定,意思是以此為目標。

《別譯雜阿含經》卷8
比丘如是不依於彼地、水、火、風;亦復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禪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復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禪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諸梵眾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
  『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禪定。』」
  爾時,尊者薄迦梨在佛後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
  「世尊!云何比丘修諸禪定,不依四大及四無色,……乃至不依覺觀之想,若如是者,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禪定,釋提桓因及諸大眾合掌恭敬,尊重讚嘆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諸禪?』」
佛告薄迦梨:
  「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今薄迦梨!應當如是知,習於坐禪法,觀察無所有。

另外「禪定」也有另一個含義,也就是「慧解脫」的聖者境界也是一種「深禪定」而非一定是要證得四禪八定以及五神通。

在此經文中,佛也說了,不依「四無色定」等而生「禪法」,獲得「無所依止禪」,這樣的比丘就是大眾所應該歸依的。

後面佛告薄迦梨: 修深禪定,要「觀」並「思惟」,要習於這樣的坐禪法,並觀察無所有。
因此要獲得「無所依止禪」並非是一定在深定中,

如果有所謂的在深定中成就「無上解脫定」或者說是「無所依止定」,這種情況是在已經獲得「無所依止禪」的前提下修深定而至「無上解脫定」或者說是「無所依止定」,這是「俱解脫」,否則就算修到最高的「九次第定」,也只是三界的凡夫定。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2 2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睜眼說實話 发表于 2019-9-12 00: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若能修禪 則成就般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這幾句經文的意思是「修般若、成就般若」是依於「靜慮」,依於「修禪」。
要注意,「修禪」不等於「修定」。
「靜慮」是讓心「平靜思慮」,而非是「毫無思惟」的「深定」。
而「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所謂「禪定」意思是指「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佛說這是三種淨觀,而非只是「定」。

底下有較完整的「圓覺經」內容,經文中 佛講解的很清楚,只要用心看,應該就能明白為何要「觀行」,為何要「思惟」,為何要「修定」。依此經文嚴格來說,不能說「修定」而是講「修止」。奢摩他是止;三摩提是觀;禪那就是靜慮也就是思惟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慚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辯音問意,謂如是法門,甚為希有,第不知有幾種修習,單修乎,齊修乎,抑有定法乎,應如何方便再賜開示,令彼一一開悟見實相耶。

佛首銳,論根本原無能修所修,以本體即圓覺清淨故,但未覺者,不可不對症下藥,即依幻修幻,幻力修習,假定二十五輪,輪為輪寶,有催轉義,催除惑業,轉入正智,約用言,不離方便之輪,約體言,本具清淨之體,故曰清淨定輪,此定,非核定義,亦非決定義,乃隨緣方便以為究竟義也。

清淨者,二十五輪所依之體也,既是清淨,何事再修,故知是體,所言修者,除習氣耳,此三法中,不拘何法,皆可得止。此二十五種中,任修何種,皆可究竟,故曰定,輪替而修,故曰輪,以修少分即少證,齊修即齊證,無不斷惑證真也。

此二十五輪,正不得巳而方便說耳,若有人通達了義,一即三,三即一,文雖單分,義則全具、以止中有觀,觀又不離乎禪定,而禪定又全具止觀也,愚人每分為三,智者定之為一,此義即全二十五輪義也。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4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9-14 17: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舉例: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為何佛說:修奢摩他,先取至靜,而不是說「定」,在「三法」的內容中也都沒講到修定,而是說「三淨觀」,在最究竟時才稱為「定」,也是二十五輪所依之本具清淨之體。「此三法中,不拘何法,皆可得止。此二十五種中,任修何種,皆可究竟,故曰定。」

而「禪那」就是「靜慮」或「思惟修」的意思,也就是前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菩薩摩訶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

「禪那」並非等同於一般所說的「禪定」,佛說修「禪那」必須能了知生住滅念,如是周遍四威儀中(行住坐臥),如果是一般所說不能有念頭的「禪定」,是無法在「四威儀中」。

但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觀」,並非是用眼睛看,而是以「心眼」觀。
而不起思念的「靜慮」的意思也不是說可以意識胡思亂想,而是要讓心平靜、不攀緣,能專注,到了極致時就能覺。

「一即三,三即一,文雖單分,義則全具、以止中有觀,觀又不離乎禪定,而禪定又全具止觀也」
佛在此經中所說的意思是,所謂究竟的「定」,或者說「禪定」,是指「止中有觀、觀中有止」,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要修此「三法」之「禪定」,可以修「動中定力」及「動中觀照力」,這樣才能周遍「四威儀中」,也可以以「靜坐入定」為基礎來修「動中定力」及「動中觀照力」,因此這「三法」是「一即三,三即一」。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4-19 00:47 , Processed in 1.251232 second(s), 8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