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 W, t; r9 ~7 h/ a6 x
iamhappy88
0 _5 Q+ N# Z& b
4 R9 `# A' k1 |0 T0 \
有人說:「人最熟悉的是自己 ,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 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得到別人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能看得到別人的貪欲,卻看不到自己的吝嗇;能看得到別人的邪奸,卻看不到自己的愚癡。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 k2 i x' o1 }6 {0 P( e& e
7 v8 e1 p1 r5 }6 e% H
& ^, @2 x: \6 ` q0 _: \. U不久前曾獲邀某政府單位演講,其中過程順利且圓滿,只是完成後出現了意外的插曲,主辦方臨時事後拜託我寫一篇該活動的文章好讓他們可以投稿到公開發行的刊物,事出突然,心想既是描述心得也算舉手之勞,就好人當到底,送佛送到天吧!但是交稿的那天,我卻是心情降到谷底,因為被迫修改多次,對方再三退稿,總是讓我有種不受尊重,只准聽命行事的官僚作風。這遠離當初我想幫忙的初衷與身為作者的自主性,特別這完全是臨時外加,無細節溝通的義務協助。心中的忿忿不平始終揮之不去,刻意想轉念,但就是繞不開對方對待我的語句。晚間靜坐時,好好了觀想一下,雖暫時穫得釋放,但過不久還是會鑽牛角尖,甚至我已察覺自己對人漸透露修行的某程度傲慢,以為自己這狀況是修忍辱,理所當然。7 y+ C0 o6 C1 Y( a+ i% Z
& l, a. S b# ^7 w
% w) B) S e6 w沒錯,別人在對我們如何如何時,往往難以釋懷,殊不知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自己,應該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關注自己的情緒來源,而非只是一味的責難對方,在這裡並非不能責難、不能發洩,而是要調整我們看待問題的比重與目標。或許有人說,這是天方夜譚,但我曾經把這心法分享給我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樂弟,雖然起初他也不明不白,但慢慢他便融會貫通回我:「如果我們都能先察覺自己的脾氣為何快發生時?先行化解,那麼我們就能減少吵架的機會,和睦相處,自己也會開心多了,而且這樣的心境的確也讓我這學期以來快樂許多。」/ q3 i9 S, b9 s# O: c4 \
& I9 ~- [; {8 a
: u1 _" C8 X6 w( ^) z記得當兵抽中金馬獎時,初登上烈嶼九宫碼頭的那一刻印象很深,因為天空飄著細雨,灰黑色的海面正好反映內心不安與低落的情緒,然而一年十個月的外島軍旅生涯結束時退伍的那天,雖然是陰天,但心情卻是興奮。海終究是海,它並沒有改變,變化的是…我的心情。' M7 k& _2 L6 C- L" F
+ p3 R) I0 {- H9 Y5 Q: r, `4 ^
5 m) m2 V9 b x7 b4 M- F/ S0 F. d
煩惱來來去去是生活的常態,心隨境轉,雖知易行難,唯努力生活,積極迎接每一天。5 @! q \5 B0 ]# z( R3 O
+ W3 N' j2 g% b1 E, ?+ f
( {7 g0 t' c3 s1 q0 r( L
6 M- P3 s/ X* F9 Q% f |
上一篇: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釋迦牟尼佛成佛還要受果報!影片下一篇: 佛典故事影片 周利槃特 掃塵除垢 全長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