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讀書 : 如何發菩提心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此經由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共有四卷,以下是正釋偈頌 :
云何而發起, 無上菩提心, 終不忘此心, 乃至覺菩提?
專志心成就, 為諸眾生故, 起大悲莊嚴, 不忘菩提心。
緊那羅王的眷屬王子等請佛說助菩提法,也就是在尚未證悟之前,所應修的那些法。比如我們計劃到某地去,必先準備好路費及糧食,這就叫資糧。求菩提大道的人,也是先要有菩提資糧,才能達成目的。在佛陀放光,現出種種祥瑞之中,由菩薩來一一發問,在回答這些問題裡,說明了大乘法應從何學起;菩薩應該修學些什麼。初學大乘法的種種問題,都以問答方式來說明。
最初一頌,是問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大乘法門的重心,就是發菩提心。很多經典都讚歎發菩提心的功德;因為如果沒有菩提心,那麼即使是修定,修種種功德,甚至開悟,都與大乘法沒有關係。要學大乘法,就要先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即可稱為菩薩,一步一步地成就菩提道。發了菩提心的人,並非立刻變成了聖人。有時候由於環境不好,也會有煩惱,或做錯事情,走錯路,甚而犯下重罪而墮落。但是,發了菩提心的,即使是落到惡道裡去,也會很快地得到超脫,還生人間,重修菩薩行。所以有了菩提心,就像珍寶一樣,即使落入污穢之中,只要輕輕的加以拭擦,就回復了原來的光潔、清淨。佛曾說:即使退失菩提心(敗壞菩薩),不再是菩薩了,但就世間善法來說,功德還是相當偉大的。
「無上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呢?我們知道,無上佛果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菩提。想要希望成佛的決心,即是無上菩提心,這要如何去引發生起?發起之後,又如何才能「終不忘此心,乃至覺菩提」呢?也就是說能夠始終不忘失,直到成佛。不忘失菩提心的菩薩,功德已相當高了,甚至在夢裡也不會忘記;直到圓滿覺悟成佛,能徹始徹終的保持著菩提心。
有以為只要起個想成佛的念頭,就可以說是發心了,但實際不然。菩提心雖有深有淺,但最初的菩提心,也是一種大志願,就是立大志、發大願;以「為度眾生而成佛」為最高的目標。發心的發,好像將酵母放入麵粉之中讓它發酵一樣。所以發『菩提願』必須是時時不離此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貫徹這一個志願,堅定不拔,這樣才算是成就發起。不過,初發心時,總難免——或是事務繁忙,或是修行不易,而暫時忘失。只要堅持理想,久而久之,即使遇到忘失的因緣,菩提心還能夠保持不退,終於達到不退轉地,菩提心也就再也不會退失了。說到不忘菩提心,不要以為什麼事不做,每一念都去想它,才算不忘。如我們讀書,或是對事物的印象,並非要時刻想到,而是我們再接觸到書本,或重複經驗過的事物時,那過去所認識而留下的印象,馬上清楚的浮現出來。學菩薩行者,要立大志大願,發大菩提心,也就是先要修學到這個地步。以後每當境界現前,再也不會忘掉,不會有違反的念頭,菩提心能明白的顯現在內心。這就不會再想修學小乘自了生死,也不會專為人天果報,這就可說是菩提心的成就了。
... 引用自 華雨集
|
上一篇: 【旅途中遇到的人】下一篇: 【讓自己一直保持無念,是偏差的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