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0|回复: 0

《金剛經》中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8

主题

41

帖子

6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9
发表于 2024-10-6 11: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以故?」什麼意思?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前面老師跟須菩提說,說須菩提啊,你看那些大菩薩們,他們發願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可是當他們切切實實地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無餘涅槃的當口,他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何以故?」梵文是「tat kasya hetoḥ」什麼意思?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金剛經》後邊反覆出現的,叫做「四相」,什麼意思?

大家要知道,在我們的人群當中,對生命、對生死,有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理解:第一種不相信生命的輪迴,認為人死如燈滅,哪有什麼六道輪迴、三世因果?沒有!這是一類人。第二類人,相信生命的輪迴,相信生命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的生生死死的輪迴,但是一旦相信了生命的輪迴,他就一定會問一個問題,那什麼在輪迴?因此這第二類人,就是一旦相信了輪迴,他就一定要去肯定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一個精神主體,他認為一定有這麼個精神主體在那裡輪迴;形象地講就像搬家,比如說我有我的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一個精神主體,這個精神主體上輩子在狗腦袋裡邊的時候,那我就是狗,這輩子到了我的人的腦袋裡邊,那我這輩子就是人,那一不留神下一輩子進了豬的腦袋裡邊,那我就是豬。所以他認為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在這裡不斷的搬家換房子而已,而那個精神主體沒有變,這是對生命的第二種理解。

其實絕大多數中國人是第一種見解,不相信生死的輪迴;那麼,絕大多數印度人是第二種見解。印度老百姓,特別是印度的古代的老百姓,都相信生命的輪迴,而且他們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這個輪迴的背後,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輪迴的精神主體。不僅印度的老百姓是這樣理解的,印度絕大多數的思想家、宗教家、修行者、學者們,也都這麼理解的,因此你去看印度的思想家,他們在辯論著一個話題,什麼話題?就是這個輪迴的精神主體是什麼特徵的?對這個精神主體的理解的差異,將決定了我們修行解脫的路徑的差異。所以印度的思想家們都在辯論著,這個精神主體什麼樣;所以大家能想像這個場景嗎?在印度的恆河邊,在釋迦牟尼沒有降生之前,那裡出現了一批的思想家,他們在修行,他們在尋求解脫,但是在他們尋求解脫的歷程當中,他們始終在辯論一個問題,就是那個輪迴的主體,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到了是什麼特徵?通俗地講,這個「我」,輪迴的主體這個「我」,什麼特徵?在釋迦牟尼降生之前,這個「我」是什麼特徵這件事,在印度已經辯論了幾百年了。

各位,釋迦牟尼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降生之後,坐在菩提樹下證道了,他老人家開始說法了,而他老人家說的法與印度其他的那些思想家、宗教家說的法的最不共的地方,就是佛陀他老家人告訴我們,從凡夫的境界上講,我們凡夫確實是在輪迴的,但是這個輪迴的背後沒有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呀,「無我」。大家能理解佛陀在恆河邊說法的震撼性嗎?因為其他的學者討論這個「我」什麼樣,都討論了、爭論了、辯論了幾百年了,大家都堅信輪迴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在輪,這是相信輪迴的人的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可是佛陀卻告訴我們,要害就是沒有這個「我」,凡夫境界上的生命的輪迴,不過就是一個相似相續的過程,這個相似相續背後是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一個輪迴的精神主體的。佛教管這個叫「無我」,「無我」是佛陀教誨的非常重要的精神。

那麼回到我們的經文的討論上,什麼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這四個詞,對應著四個梵文詞,「無我相」的那個「我」,梵文詞是「ātman」,「無人相」的那個「人」,對應著梵文詞是「pudgala」,「無眾生相」的「眾生」是「sattva」,「無壽者相」那個「壽者」是「jīva」。大家注意,梵文的這四個詞,就是印度的學者們,那些堅持認為生死輪迴的背後,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常一不變的輪迴的精神主體,他們給這些精神主體起的各種各樣的名字。

從不同的角度他們給安立了不同的名相,比如說一個正在生死輪迴的人,他認為他自我一定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輪迴主體,那麼這個「我」梵文叫「ātman」。

那麼我們一個人死了,叫做命根即斷,這個肉體拋棄了,但是什麼東西輪轉了到下一生呢?那麼印度人,把那個能夠輪轉於下一生的那個精神主體,印度人給了它一個詞叫做「pudgala」,有時候這個詞我們也音譯作「補特伽羅」,那麼在鳩摩羅什的譯本,就把它譯做「人」,所以我們講「人無我」的時候,實際上嚴格意義講叫做「補特伽羅無我」。所以這個「pudgala」,它就是表達的那個生死不斷輪轉、肉體拋棄了、命根毀斷了,但是它總得有一個東西去轉吧?所以義淨把它譯做「更求趣」,就是趨向於來生的那個精神主體,「pudgala」。

那麼第三,「眾生」,梵文「sattva」,那麼這是從什麼角度講的?從「我所執」的角度講的,比如說一個菩薩度眾生,那麼往往一個人度眾生的時候,他心中有眾生可度,我今天度了張三,昨天度了李四,明天準備去度王五,那麼張三、李四、王五,他一定認為這是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一個被我所度化的眾生,那麼梵文給它一個名詞就叫「sattva」。

那麼什麼叫「壽者」?它對應的梵文就是「jīva」,「jīva」這個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認為我們這一生從生到死,走過了這幾十年的歷程,這幾十年曆程,我們的肉體變了,我們的很多事物都變了,但是在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過程當中,它總有一個沒變的東西,死死地抓住那個沒變的這一期生命、一期壽命當中背後那個不變的東西,這個印度人叫「jīva」,叫做一期壽命的「住執」,就是我這一期生命,這幾十年的人生歷程,背後總得有一個沒變的東西,對這個東西的執著,印度有的學者就管它叫做「jīva」,那麼鳩摩羅什把它譯做「壽者」。

其實在印度,這些思想家們在爭論,生死輪迴背後的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這個輪迴的精神主體的時候,給它起的名字也不僅僅是這四個,還有很多,比如說「puruṣa」、「māṇava」,還有很多。那麼在這裡,大家要理解,釋迦牟尼老師說,說須菩提啊,說你看為什麼那些大菩薩們,他們度了眾生,還覺得自己一個沒度呢?那麼釋迦牟尼老師,在這兒舉了四個,印度思想家對那個生命輪迴背後的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的四個描述的詞彙,「ātman」、「pudgala」、「sattva」、「jīva」。佛陀說大菩薩們的心中,早已沒有對這個輪迴於生死背後的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的執著了。所以,鳩摩羅什把它譯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大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他已然沒了一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能度眾生的這個菩薩的這個獨立的精神主體,也已經沒有了菩薩所度的那些眾生的背後的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也就是我們前邊說的,大菩薩度眾生,他要觀,能度眾生的菩薩無我、性空,被菩薩所度的眾生無我、性空,所以度了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文章來源於網路,原創: 於曉非 截取自喜馬拉雅FM「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26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5-4-27 01:19 , Processed in 1.1033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