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員: 拈花微笑 -實相,就是無相,非有非無,是不二,是空也。 這是第一義諦大空。# ]# J9 T5 o0 y) n, O
/ [0 M- b! ?8 X: o老師: 世尊爲什麼要拈花? 迦葉微笑是何義? 這兩個要答得出來,才算對!
0 t$ Q( p! ~; z$ k4 x$ v. w
; g. v) e% s0 t. Y# A8 e4 X學員: 世尊拈花來表示花是空相。 迦葉微笑是因為他知道答案這個是花是虛幻的,他悟到空相與空性與佛陀的心相印,明白佛陀所要表達的,所以就笑了。" x/ H& S) C0 t
" A' E% R0 D5 B+ c2 o1 z1 d8 ~& M! K
老師: "拈花來表示花是空相",既然一切都是空相所幻化,為何用拈花? 而不用舉杯、不用喝茶、不用走路、或....?" J: H. k" I$ a+ i5 ~
: w/ w- Y- Y" a9 _學員: 花開見佛! 花是無常,開花結果就是無常的表意,因緣和合,空無自性。 花開見佛悟無生。 唯獨般若智慧才能證得無生,無相。1 j! B: N) B9 @7 U
. P) D! J. V2 ]2 `/ Y2 o
學員: 老師,那天你問我:花開? 我沒回答,可是我心中就想回答是「自在」。 花開自在!
+ l; h4 }- i" s! U4 X 0 ~! R. J/ |5 B3 C
老師: 不對! 再參。5 r& {5 O/ d/ C) X8 R" I0 h/ m
) C+ q8 W; r( e) O1 [* b+ _8 T
學員: 老師,那天我有說過,花開見佛悟無生。 拈花一笑公案就花開見佛。
; T9 ?4 I% W- j9 I9 X8 i5 c智慧花開才能見佛。" F6 h- ]- m% V! P: _
2 j' c; N6 i/ n# s( V: o: y& t( n' G老師: 花開見佛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弟子也知道。 佛陀沒有必要拿起一株花讓大家重新看見花開,所以讓弟子們體認到花開才會見佛! 這沒有什麼禪機藏在裡頭,因爲大家都知道「花開見佛」。+ k) |) S/ ?- O+ u0 a7 }* k" g
1 `4 F4 b4 L9 F: R: n學員: 佛弟子知道可是體悟不到,其實拈花的是誰? 是自己。 一般肉眼看到是佛在拈花,慧眼看到的是無相,也是實相,空相,一切都是唯心現量。 不立文字,也不言說,也不可思議。 用眼也可以悟到。: l0 A3 U0 E- i
3 z1 ?' I4 W* X0 ?; {! a2 J% Z, i老師: 既然慧眼能夠超越眼見的一切現實動作,而直接體驗到「空、無相」而悟道,那麼「世尊拈花」的動作就完全不重要了! 因為他可以選擇「別的動作」,或「任何動作」,因為慧眼可以不受這些動作的型式影響,而是直接看到這些動作背後的無相...。 如此,世尊就無需用心設計這個動作,來做爲功課給學員參悟! 而是可以左手慢動作提鞋,叫做「世尊提鞋」的禪機,看你們悟嗎?
3 B. ^ r" E8 \+ r( I S沒悟,好,那就立即改一下動作,改成「右手慢慢拿起茶杯」,看弟子們悟不悟? 若還沒人悟,再改成慢慢抬起左腳,以「世尊抬腿」作爲禪機,看弟子們悟不悟..... ;如此每天可以變換個五、六種的動作,看弟子們能不能看見這些動作背後的無相或空相!
) [, d1 e. `1 o$ U然而,他沒那麼做。 因為「世尊拈花」的這個動作他是經過設計才形成的禪機。1 Y) C& o+ R' y' l4 u
& k2 x& }) j; v# U/ K3 x
老師: 你看到這個公案,是否有開悟的感覺?) ` v) N k/ w2 r/ S% E
" {7 b" x& j+ c* j, c5 } W$ l# Q學員: 如說開悟,便是「著」。
; M2 A% ?7 j9 k# m3 |$ l1 j( s9 b9 d f# b2 s' O/ h
老師: 那這樣從古到今就沒有人能開悟了! 因為他們都還在「著」之中,這表示沒有開悟,是嗎?9 ^$ q* |& h/ X; [- _
7 y. [! }$ H4 S7 l+ B; u
學員: 心印,冷暖自知。' k: N( f$ m' D* k' a! Q
, e4 K1 g3 G, Q+ p" O& n% u- I老師: 印 就是感覺;冷暖自知的自知也是感覺,不都是「著」嗎 ?3 m6 I. q) h8 M
% R, H% a$ @& |0 B5 O學員: 我體悟,空無自性。 萬法皆是,當下就是涅槃。
! o8 g- x# g6 d- W' k
; {& c, N7 n9 c; w8 d老師: 你想參悟拈花微笑這個公案的關鍵就要注意這個動作,它是經過世尊特別設計的! 關鍵在動作。 由此再參去。% k9 O& m, s4 n. V3 D$ t
3 [9 I# k* V! _2 [: G8 c
學員: 好的,謝謝老師。 我再去參
% z$ L6 |. G% C; i; n9 q, X0 r1 | : N0 [4 L2 M! ?) N4 ~ {
老師: 你現在只是心中「理解」空性,故而感受萬法皆空的空性,這種當下,距離涅槃還差十萬八千里喔。 要記住,涅槃是不得了的「純粹境界性」,不是靠思維有所體悟,感覺萬緣放下,當體即空,感受到這種解脫,就叫做涅槃,絕對不是這樣而已喔。 這是屬於「思惟空」,而造作成一種「心感空」而已,並非實證涅槃境界。: w6 H2 I( e- f4 T1 `1 `
; A$ \0 @: P4 }, U5 r2 B/ `: w+ c
學員: 明白,所以我也不敢亂說,還是要精進,修證。 我再參。2 Z1 |. `: a# G& C* X+ H
1 u% p# _0 o1 U$ G
|
上一篇: 《金剛經》與《清淨經》的交會下一篇: 何謂真正的 無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