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06|回复: 6

關於「放下就自在」的討論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267

主题

301

帖子

24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8
发表于 2019-12-1 15: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11.25 星期一

23:29 林勝義
請問各位,大家聽也聽得多了,也知道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就能解脫不再糾結,然而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因為我們被很多的事情煩惱纏身,被困住,現實生活當中困擾的事情、麻煩的事情怎麼能說放下就沒事呢?就能自在呢?  當困難來的時候,不容易解決,甚至解決一直很不順利,難道要我們放下嗎? 放下的意義是否表示就先不要管它,就讓他這樣吧? 請問各位,麻煩的事情會自己變好嗎?你若不處理就給他放下,麻煩的事情會越變越棘手,還是會自然就變好?
也許這就是我們無法當下就放下的原因!  然而為什麼佛教的法師們這麼說? 法師們總是這麼講但你們知道原因嗎?   還是這些法師出家的生活太單純,根本沒遇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困難挑戰才會那麼理想主意?  如果做法上根本不可行,為什麼在觀念上要一直強調這樣做? 難道沒有好的配套措施,只講放下、只強調觀念可以成事嗎?
誰來回答我的問題?


2019.11.26 星期二

08:58 林勝義
請問佛經中有沒有勸說大家,在面對生活中工作的煩惱、婚姻的煩惱、親子的煩惱、身體疾病的煩惱、精神疾病的煩惱時,要學會「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許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請大家學會放下?  請問佛曾經在那一部佛經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沒有,為什麼各位在大小演講,許多佛書中,許多法師都常勸我們「要放下」? 彷彿放下,煩惱就沒有了!  真的是這樣嗎?


09:04 阿德
我覺得其中一個關鍵點是.人人都知道提起需要力量.其實放下也需要力量.


09:04 林勝義
各位可以試著今天起就放下看看,放下所有令你苦惱的事,看看,一個月都不要管,自在逍遙一個月看看;
一個月過後你再檢視自己的生活大小事,看看那些大困擾的事情,變好了嗎? 還是變得更嚴重?  
如果變得更糟糕,那各位就應該問,佛法是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偉大哲理,但解決不了實際生活的困難?


09:09 丁執宇
要放下需要靠正知見的思維,有正知見就會有力量。


09:09 Brian
面對事情不應只是放下,目的是不再起煩惱,如果連處理都但沒處理就是逃避,生活中的人事物絕對有很多紛擾,當然希望每件事都是最圓滿,但要接受、面對、處理、放下,絕對不是直接跳到最後一步,那只是逃避,最後可能導致更嚴重,或變成造成別人困擾,反而造業。


09:11 林勝義
嗯,意翔的觀點很棒喔!  有沒有其他夥伴有其他的看法?


09:12 林勝義
跟大家的學佛的切身有關,所以希望大家多多想想,多發表你們的看法吧。 沒所謂的對錯啦,但是需要大家互相的去思考和討論。


09:19 林勝義
各位學佛要懂得思考,思考佛法講的是真的還假的? 有沒有用啊?  這道理可不可行啊?  

如果這道理是真的可行,而我怎麼就做不到,那問題可能就是出在「方法不對」?    或是這道理講得很漂亮,很玄奧,很像很高超的哲學,但根本就是無法落實、實踐的「空談」?


09:19 阿德
把該處理的事放下.就變成逃避.逃得了事.逃不了煩惱.逃不了隨之的後果.結果還是沒有放下.


09:27 蔡麗珠-我的人生沒有終點站的旅行。
早安。 很多事情要放下。用說的非常容易在自己身上遇到了很多事情其實放在不容易。在學佛路上還有很多要學習的。老師說的解脫自在。努力學習中。


09:44 丁執宇
煩惱的心在哪?六根對六塵,起煩惱的無非是自己的貪瞋癡慢疑。一切相是虛妄,了解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破了它,煩惱就會小了。


10:02 Nicole
雖然身沒辦法出家但是心要培養出家心態,自然減少外境干擾,五蘊不再那麼熾盛,貪嗔癡慢疑降低,內心用佛法唸經拜懺轉化回向累世冤親及現世冤親,負面記憶不良品質會降低,正面提升的能力與能量是分母,煩惱是分子,老師教導的功法修的超快的,其實我從未接觸佛法及靜坐,台北班開班才跟老師開始學習,就是維持每日靜坐半小時,三次心經及三次大悲咒,老師觀我氣通頂,開始修周天,台北班已經有半數人都達到如此,當你身體鍛練好定力強,正念力大,分母大,自然有能力排除負面干擾力,而你可以專心處理煩惱的分子就小很多!


10:44 玉姿
放下~應該是指放下執著某件無需再煩惱的事或物……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天下本無事却庸人自擾之、為了芝麻綠豆的事而煩惱、怨恨、難眠、憂鬱……這就應該好好放下了


10:51 李孟麗(少平媽媽)
面對來到生命中的人事物,皆要盡力去面對,處理,而結果不一定達到我們想要的,這時就是要接受,放下了。


11:47 沈致誼
我覺得「放下」是「不執著」的心態;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曉一切是是因緣和合的


12:43 陳佩瑩
覺得放下是先放下讓我們糾結苦惱的情緒,因為僅僅放下,問題仍然存在,如何學習轉念,跳出個人情緒以因緣觀看待,透過念佛迴向轉換心境,提起正念方不致一直糾結在苦惱中。


13:02 林勝義
練葵芳:
「有情緖、心理、精神癔症的朋友,可以不必理會“放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天下本無事却庸人自擾之、為了芝麻綠豆的事而煩惱、怨恨、難眠、憂鬱……這就應該好好放下了”,這種話。雖然所言絶對無誤,絶對正面、正確但是對精神心理受困的無力癱痪狀態一無所知,對過度敏感哀傷、在黑暗中恐怖摸索的困難毫無同理,憂鬱者是經受不起這種“直指”的。
同樣是約了朋友見面,朋友没出現,有的人很容易就想“大概是忘了吧?”,“會不會是出了甚麽事?”,電話也没人接,算了,我先去做别的事。
却真的會有另一種人,朋友没出現,他們被遺棄的心結就現前,思緖自動(請注意,是自動)朝不被喜歡,不被接受,是绝交的意思嗎? 這麽嚴重而病態自我中心的方向去想,想得非常灰敗,回家躲起來哭。這是許多人詬病的過敏性格,不知道怎麽相處才好,猜不到你心思竟能轉到那些死角去。
你也不可能理解和解釋自己的狀態,他人的芝麻绿豆,是你的巨石,你耗盡心力所“放下”的,是“庸人自扰擾”的屁事,這種觀念,只會加劇自卑無力心態。
不必放下。
拿起來。
把憂傷拿起來。
把扭曲痛苦的心情,自己也知道不對勁的瑣細感受,拿起來,拿起來是勇氣。」


13:15 林勝義
林益皓(馬來西亞):
「對一般現實生活或是入世的事項而言,就是要面對,盡力去處理解決,至於結果是好還是壞,我們要去接受,才可以說是「放下」然後繼續向前推進。當然在不好的習氣是要觀照,放下及改變。這一些不是只是理論上說說而已,是必須經過修煉,擁有正確的觀念,才可以面對及解決。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必須「拿起」,盡力去處理解決。「放下」和「拿起」都要以智慧,正知正見來處理,應該做的就必須要做。當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先要靠邏輯思考來解決。如果應該做的都做的事都做了之後,還是無法圓滿的解決,那就要看看否可自己牽涉到一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或是有些外力或其他因素介入干擾才會讓自己無法解決,這就另當別論了。因為這一些事情不可以就「放下」不管,因為有些事我們能力有限,沒能力處理或是解決不了的,我會請教老師幫忙。」


13:48 沈致誼
但是「不昧因果」並非「不落因果」;人在因果境中,面對它、處理它;但不糾結它

13:49 沈致誼
http://blog.udn.com/mobile/lys8899/5301447

13:51 沈致誼
我個人覺得,要有很深的相信,菩薩都會安排引導,尋就找得到解方

13:52 艾蕾
師兄這段話感動我了


14:16 Ian 嘉彬
放下,
是將自已的成見,執著,習氣,壞習慣,自以為是的念頭,靠訓練出來的能力(正知見/善知識等)慢慢使之減少降低…
世間任何事,不是我們覺得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或正確的,有時侯一件可行的事或是好的事,仍而在進行中也有可能又會衍生出許多的問題發生,問題是一直循環衍生不會停止的,只是原問題又變成了另一個新問題罷了…
於面對問題來時,暫時不處理,也並非就一定是要被歸類於逃避,只是在等待另一個機緣成熟時,再來處理,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了…
有些問題的發生,並不是一定得要立即被處理,即使不被處理,問題是否就會沒有了,消失了呢?我相信會暫時沒有或消失的,但機緣一到這問題又有可能又跑出來了…
問題煩腦,都是我們自已心裡這麼認為的…
事情本身只是一個事件,事件沒有感受的,重點還是事件的相關人物,自已心的產生變化…
最近遇到了一些事有感而發,分享大家。


14:19 林霞
很好。很認同謝謝


2019.11.27 星期三

07:46 林勝義
李應生:
「放下這兩個字,本身沒有對錯,但是要看對什麼人講,在什麼情況下講?

修行的內涵可以很深廣、很細膩,也可以很簡單、很粗淺,可以從世間的層次來說,也可以從出世間的層次來說。

而如果對大多數學佛的人來說,直接用放下這兩個字來概括整個修行,這對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初學者,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難以想像,或者是會產生誤解。因為根本不清楚放下這兩個字的涵義,也不知道要放下什麼? 更不知道怎麼放下?

所以,修行是需要次第的,如果沒有先做詳細說明及教導,而直接只講放下兩個字,這樣其實只是讓大家感受學佛的氛圍,種個善根和佛緣而已,對實際修行的助益並不大。

「放下」,最基本可以從知見(見地)及做法(修證)這兩個層面來談,就如同佛經所說的見惑及思惑,或者說是我見及我執,雖然前者是後者的根源,但即使解除了前者,後者的殘留力量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歷緣對境中去修證才能完全消除,這也就如佛說假使斷了我見而證了初果,從解脫道來說,最慢七返人天就能證解脫道的四果而能出離三界。

但是不管是從 前者或後者,菩提道或解脫道,從這兩個階段或是兩個方面來說,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即使講頓悟,也同樣是不離漸修,如果沒有前面的漸修,就不可能有後面的頓悟。而即使頓悟了,也只是見地上轉了,後續還是有很多必須透過在事項上或者說是在生活中去修證的。

所以有些人會誤解,以為一悟即至佛地,頓悟了就能成佛就能完全放下一切而像佛一樣自在,但其實就算成佛了,佛碰到事情還是要解決,不可能逃避不管,甚至為了度眾生,佛所要處理的事比眾生多太多了,佛還需要以無量的化身去處理度眾生的事。

更重要的是,放下並不只是在觀念上明白了道理而已,它還有更進一步的內涵,而這些都是需要聽經聞法及藉由方法才能落實,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而老師也教了我們不少方法。

還有另一個情況,例如:在我們還沒成佛之前,甚至還沒有悟道,還無法真正放下,遇到事情還是會有貪嗔癡,依然還是把事情處理的亂七八糟,這時該怎麼辦? (這部分,前面很多師兄師姐已經提供了不少經驗和方法。)

所以,很多的法師或是說法者在法會上,會簡單的講放下,我猜大部分應該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學佛的氛圍,種個善根和佛緣,至於是否真有實際証量、有方法及步驟可以教導大家真正做到放下,這個就只能讓時間去印證了。 」


09:26 阿德
放下是一種能力.需要歷練.需要薰習.
放下是在我們還無法完全放下時.先學習放下的耐心.
放下需要等待.一切不會馬上有所改善.
放下不是消極.放下是積極.
放下解放被限制的視野.接受生命更寬廣的可能.
放下是在所有可做能做都做了之後.接受結果的不圓滿.
然後我們才有機會看見真正的圓滿.


12:23 丁執宇
想請教一個問題:如果是我們對不起別人,而且也沒有機會道歉了,要怎麼思維放下這件事才是正確的呢?


12:52 秀玲
這個題目太籠統了,思維煩惱如何對治,應該縮小範圍,這樣才能找到造成困擾的原因


13:06 林勝義
我認為可以先搞清楚那個人是活著嗎? 還是往生了? 做法可能就不一樣。


13:11 丁執宇
好啦!舉例:我是想到以前有個學長約了我兩次,連續兩次我都因故沒有赴約,也沒辦法連絡到他人,讓他空等,雖事隔20年,想及此事我都放不下,這該如何思維?


13:17 林勝義
像這種事情我建議你的做法有兩種:
1.  就放下
2. 晚上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跪在無人的客廳,內心向他起深深的抱歉,然後罰自己跪一小時。
之後,起來,大聲向天空喊道,我已經懺悔了!
然後就放下吧。

以我自己的經驗,因為以前也曾經敷衍過好幾個不想去的男女約會飯局,所以20年後我都選擇.......
第一項


13:38 丁執宇
我還有很多個放不下的案例說…不好意思一一請教老師


13:38 艾蕾
師兄問了也可以讓我們釋疑

13:40 秀玲
登廣告如何?

13:40 秀玲
公開懺悔


13:42 丁執宇
大概30年前(大學時),有一次坐計程車,司機多找了我一百元,司機問我有沒有多找,我馬上說沒有,他就開車走了。


13:45 秀玲
你的小遺憾蠻多的,我們一件件解決

13:45 秀玲
你想怎樣彌補?


13:45 秀玲
大家幫忙提一下建議...

13:49 Brian
可以捐200給慈善機構,以司機名義

13:50 Brian
給執宇師兄建議,要解決大小遺憾,12/14參加念佛正修班,把念佛功德做懺悔及迴向,這樣可以全面又有意義。


13:59 李孟麗(少平媽媽)
每一個方法都做,做到自己覺得還夠了為止。


14:03 蔡麗珠-我的人生沒有終點站的旅行。
我說一下我的例子。我在十幾年前走的是道教算還滿常去的。那個道教的住持有一天打電話要跟我借5萬元。我一邊考慮要不要借他一邊走路要去匯錢給他。當然也是匯錢借他。這個住持說三天後還我。三天到了我好心急打電話問他。這位主持非政府直接對我說他沒錢。我的心裏非常難過。ㄧ晃十幾年過去了。
就在前兩個月這位住持突然打電話給我。他叫我的名字我嚇一跳。我沒有多想就跟他寒暄了兩三句。還說他要還我$50,000元。我天真地說不用還你留著零用。他執意要還。我又跟他說那你還我四萬元。一萬元你留著用。他跟我說這10幾年他很痛苦他一定要把50,000錢還給我。後來真的會給我了我給他了帳號。後來為了要斷煩惱我把他的電話跟Line前封鎖了。不知道是否對。

14:05 蔡麗珠-我的人生沒有終點站的旅行。
這五萬元我錢拿去布施了。


14:34 阿德
我有兩次在家樂福買東西.結帳時漏刷了貨品.那我在下次就買超過漏刷金額的慈善捐贈物品放到捐贈架.算幫家樂福做功德.反正這只是失誤.沒有誰要佔誰便宜的問題.


14:52 丁執宇
我後來試著坐計程車跟司機說不用找零,但還是彌補不了自己的遺憾說
15:00 Ian 嘉彬 您拜託老師邀約您一次,並請老師都不要赴約,再看看師兄的心裡會不會好過一些?
我亂想的,參考參考就好…


15:03 秀玲
好幽默哦,那執宇可以約我們每個人,我們都可以提供這個協助


15:14 JaiLong
請問執宇師兄20年前無法赴約,之後這20年來都沒有再跟那位學長有過聯絡嗎?


15:17 丁執宇
沒有耶,我也沒有他的連絡方式了,也不好意思尋人,就這麼成為玄案了


15:19 JaiLong
瞭解~ (smile)
那第一次因故無法赴約之後,應該有跟那位學長解釋過吧?所以才又約了第2次...


15:25 丁執宇
@JaiLong 很有興趣知道細節吼!我難過的就是還約了第二次,又因故未到(跟大學女友分手),別人帶我去散心,又爽約了,從此跟學長失聯。


15:41 丁執宇
我事後也沒有跟學長解釋原因,他也不再跟我連絡,這才是心中糾結主因吧!感謝師兄開示!

15:43 丁執宇
這問題我算已經放下了,感謝大家!


15:59 Nicole
我執就是傷人傷己的雙面利刃,可以有勇氣直下承擔就是真的放下,可以比較接近拔掉輪迴插頭的人吧,超越自我需要佛力加持,繼續報名參加唸佛法門吧


16:14 陳雯敏
我覺得放下就是放下執念,放下所有的貪嗔癡,讓心回歸到最原本,不去攀緣外界的認何東西(眼、耳、鼻、舌、身、意)即是放下


16:27 JaiLong
@丁執宇
哈,不是要研究細節啦~
是因為如果經過你第一次解釋,學長明白你不是那種會無故爽約的人,也許他並沒有放在心上。第二次你沒有赴約,如果學長認為你是有事走不開,可能也並沒有介意這件事情,那麼實際上就真的不用放在心上了。 (open mouth smile)


16:43 丁執宇
哈哈,放下我執,專心唸佛!!感恩!!

2019.11.28 星期四

09:40 阿德
關於放下與失約.昨晚忽然憶起專科時代的往事.
阿德在追一個女孩.一個由筆友演變而來的對象.
不記得是約出來吃飯還是看電影.我在公車站牌等了兩個多小時.
那時代沒有手機.十幾歲的孩子也沒有BBCall.就傻傻心急的等.
後來女孩終於出現.編了一些我已經記不清的理由.約略是她奶奶怎樣怎樣.
我還沒反應.她就說[你會原諒我吧?我實話告訴你.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只能我對不起別人.別人不能對不起我].當時我完全無法相信耳朵聽到的話.可是那傻小子居然連連說沒關係.明明心裡很受傷.
OK.那現在可以去看電影or吃飯了嗎?[OH.抱歉.我來是告訴你我還有事.那我就先走了]
阿德愣在當場.忘記那天是麼回家的.只是耿耿於懷.氣不過.我把準備好要寄給她的信扔進垃圾桶.
從此再也沒有聯絡了!


09:57 秀玲
還好她有事,不然就變成你有事了,還好還好

10:05 阿德
再來講放下.時過境遷.現在想起來究竟如何.其實已經沒什麼感覺.也無所謂放不放下.
我甚至都忘記了.畢竟現在看起來也不是啥嚴重的事.但話說回來.
如果我回到當時.是不會說沒關係的.[你最對不起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廉價的原諒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罹患嚴重公主病的人若未經治療.還有無量苦在後面等著.
我為她祈禱.


11:17 丁執宇
如果我回到當時.是不會說沒關係的.[你最對不起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廉價的原諒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講得太好了

11:20 丁執宇
我也赴約等了對方兩個多小時,知道等人的痛苦,心裡很受傷,也是傻傻的說沒關係。只是我等的是男的,體會沒有阿德師兄深刻。

11:31 阿德
不過.那還是一個美好的年代.一個還作興以紙筆魚雁往返的年代.

11:38 丁執宇
是啊,現在進入5G,善與惡的傳遞也加速了,雖是末法時代,但我在想只要文明還在運轉,佛法應該是可以不滅的。









上一篇:習氣和貪嗔癡的關係?
下一篇:淺談「正知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主题

301

帖子

24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5: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1.26 星期二

09:09 林勝義
請問各位,大家聽也聽得多了,也知道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就能解脫不再糾結,然而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因為我們被很多的事情煩惱纏身,被困住,現實生活當中困擾的事情、麻煩的事情怎麼能說放下就沒事呢?就能自在呢?  當困難來的時候,不容易解決,甚至解決一直很不順利,難道要我們放下嗎? 放下的意義是否表示就先不要管它,就讓他這樣吧? 請問各位,麻煩的事情會自己變好嗎?你若不處理就給他放下,麻煩的事情會越變越棘手,還是會自然就變好?
也許這就是我們無法當下就放下的原因!  然而為什麼佛教的法師們這麼說? 法師們總是這麼講但你們知道原因嗎?   還是這些法師出家的生活太單純,根本沒遇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困難挑戰才會那麼理想主意?  如果做法上根本不可行,為什麼在觀念上要一直強調這樣做? 難道沒有好的配套措施,只講放下、只強調觀念可以成事嗎?
誰來回答我的疑問呢?

09:09 林勝義
請問佛經中有沒有勸說大家,在面對生活中工作的煩惱、婚姻的煩惱、親子的煩惱、身體疾病的煩惱、精神疾病的煩惱時,要學會「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許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請大家學會放下?  請問佛曾經在那一部佛經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沒有,為什麼各位在大小演講,許多佛書中,許多法師都常勸我們「要放下」? 彷彿放下,煩惱就沒有了!  真的是這樣嗎?

09:09 林勝義
各位可以試著今天起就放下看看,放下所有令你苦惱的事,看看,一個月都不要管,自在逍遙一個月看看;
一個月過後你再檢視自己的生活大小事,看看那些大困擾的事情,變好了嗎? 還是變得更嚴重?  
如果變得更糟糕,那各位就應該問,佛法是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偉大哲理,但解決不了實際生活的困難?


09:18 林勝義
各位學佛要懂得思考,思考佛法講的是真的還假的? 有沒有用啊?  這道理可不可行啊?  

如果這道理是真的可行,而我怎麼就做不到,那問題可能就是出在「方法不對」?    或是這道理講得很漂亮,很玄奧,很像很高超的哲學,但根本就是無法落實、實踐的「空談」?


09:36 盧冠宇
老師說佛法是很勇猛精進的,我想這也是佛法面對問題的態度,放下兩字,照我的理解,應該是針對無法回復的人事物,或對結果欣然接受,但過程上還是充滿正能量的處理人事物


09:41 林勝義
嗯,冠宇的觀點很棒!  有沒有其他夥伴有其他的看法?
這跟大家的學佛的切身有關,所以希望大家多多想想,多發表你們的看法吧。 沒所謂的對錯啦,但是需要大家互相的去思考和討論。


09:54 呂育瑋
用清明的心去面對,而不是放下問題本身,那就變成是逃避了。再者去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這樣能避免重道覆轍。育瑋認為這兩種都是放下,這是ㄧ個是當下,一個是預防。

09:55 呂育瑋
放下煩惱的定義:多數人會一直被問題框住而跳脫不出來,因為這部分牽扯到習氣問題。所以放下煩惱應當是放下自己的習氣。先接受問題已存在,再來如何善用從學佛中所獲得的正見,正念,正思惟來面對及處理問題。在接受,面對,處理的過程中得以再進一步地認識自己的習氣,並走到放下(習氣和過往的處理模式)所以才會說煩惱即菩提。


10:14 永幸
個人認為:佛法所說之放下,是要我們不住,您有住就執著了,會產生煩惱。但事情來了,您還是要面對它,處理它,不要住在果上,緣生緣滅乃世間的常,所以面對世間法,您需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煩惱的生起,也就會漸漸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主题

301

帖子

246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6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6: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11.26 星期二

09:09 林勝義
請問各位,大家聽也聽得多了,也知道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就能解脫不再糾結,然而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因為我們被很多的事情煩惱纏身,被困住,現實生活當中困擾的事情、麻煩的事情怎麼能說放下就沒事呢?就能自在呢?  當困難來的時候,不容易解決,甚至解決一直很不順利,難道要我們放下嗎? 放下的意義是否表示就先不要管它,就讓他這樣吧? 請問各位,麻煩的事情會自己變好嗎?你若不處理就給他放下,麻煩的事情會越變越棘手,還是會自然就變好?
也許這就是我們無法當下就放下的原因!  然而為什麼佛教的法師們這麼說? 法師們總是這麼講但你們知道原因嗎?   還是這些法師出家的生活太單純,根本沒遇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困難挑戰才會那麼理想主意?  如果做法上根本不可行,為什麼在觀念上要一直強調這樣做? 難道沒有好的配套措施,只講放下、只強調觀念可以成事嗎?
誰來回答我的疑問呢?


09:09 林勝義
請問佛經中有沒有勸說大家,在面對生活中工作的煩惱、婚姻的煩惱、親子的煩惱、身體疾病的煩惱、精神疾病的煩惱時,要學會「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許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請大家學會放下?  請問佛曾經在那一部佛經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沒有,為什麼各位在大小演講,許多佛書中,許多法師都常勸我們「要放下」? 彷彿放下,煩惱就沒有了!  真的是這樣嗎?


09:09 林勝義
各位可以試著今天起就放下看看,放下所有令你苦惱的事,看看,一個月都不要管,自在逍遙一個月看看;
一個月過後你再檢視自己的生活大小事,看看那些大困擾的事情,變好了嗎? 還是變得更嚴重?  
如果變得更糟糕,那各位就應該問,佛法是不是只有高高在上的偉大哲理,但解決不了實際生活的困難?


09:18 林勝義
各位學佛要懂得思考,思考佛法講的是真的還假的? 有沒有用啊?  這道理可不可行啊?  

如果這道理是真的可行,而我怎麼就做不到,那問題可能就是出在「方法不對」?    或是這道理講得很漂亮,很玄奧,很像很高超的哲學,但根本就是無法落實、實踐的「空談」?


09:20 呂育瑋
用清明的心去面對,而不是放下問題本身,那就變成是逃避了。再者去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這樣能避免重道覆轍。育瑋認為這兩種都是放下,這是ㄧ個是當下,一個是預防。


09:44 呂育瑋
放下煩惱的定義:多數人會一直被問題框住而跳脫不出來,因為這部分牽扯到習氣問題。所以放下煩惱應當是放下自己的習氣。先接受問題已存在,再來如何善用從學佛中所獲得的正見,正念,正思惟來面對及處理問題。在接受,面對,處理的過程中得以再進一步地認識自己的習氣,並走到放下(習氣和過往的處理模式)所以才會說煩惱即菩提。


12:36 林勝義
郭永幸:
「個人認為:佛法所說之放下,是要我們不住,您有住就執著了,會產生煩惱。但事情來了,您還是要面對它,處理它,不要住在果上,緣生緣滅乃世間的常,所以面對世間法,您需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煩惱的生起,也就會漸漸斷了!」


12:36 林勝義
楊聖德:
「把該處理的事放下.就變成逃避.逃得了事.逃不了煩惱.逃不了隨之的後果.結果還是沒有放下.」


12:36 林勝義
Nicol:
「雖然身沒辦法出家但是心要培養出家心態,自然減少外境干擾,五蘊不再那麼熾盛,貪嗔癡慢疑降低,內心用佛法唸經拜懺轉化回向累世冤親及現世冤親,負面記憶不良品質會降低,正面提升的能力與能量是分母,煩惱是分子,老師教導的功法修的超快的,其實我從未接觸佛法及靜坐,台北班開班才跟老師開始學習,就是維持每日靜坐半小時,三次心經及三次大悲咒,老師觀我氣通頂,開始修周天,台北班已經有半數人都達到如此,當你身體鍛練好定力強,正念力大,分母大,自然有能力排除負面干擾力,而你可以專心處理煩惱的分子就小很多!」


12:36 林勝義
黎玉姿:
「放下~應該是指放下執著某件無需再煩惱的事或物……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天下本無事却庸人自擾之、為了芝麻綠豆的事而煩惱、怨恨、難眠、憂鬱……這就應該好好放下了。」


12:36 林勝義
李孟莉:
「面對來到生命中的人事物,皆要盡力去面對,處理,而結果不一定達到我們想要的,這時就是要接受,放下了。」


12:37 林勝義
沈致誼:
「我覺得「放下」是「不執著」的心態;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曉一切是是因緣和合的」


13:02 林勝義
練葵芳:
「有情緖、心理、精神癔症的朋友,可以不必理會“放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天下本無事却庸人自擾之、為了芝麻綠豆的事而煩惱、怨恨、難眠、憂鬱……這就應該好好放下了”,這種話。雖然所言絶對無誤,絶對正面、正確但是對精神心理受困的無力癱痪狀態一無所知,對過度敏感哀傷、在黑暗中恐怖摸索的困難毫無同理,憂鬱者是經受不起這種“直指”的。
同樣是約了朋友見面,朋友没出現,有的人很容易就想“大概是忘了吧?”,“會不會是出了甚麽事?”,電話也没人接,算了,我先去做别的事。
却真的會有另一種人,朋友没出現,他們被遺棄的心結就現前,思緖自動(請注意,是自動)朝不被喜歡,不被接受,是绝交的意思嗎? 這麽嚴重而病態自我中心的方向去想,想得非常灰敗,回家躲起來哭。這是許多人詬病的過敏性格,不知道怎麽相處才好,猜不到你心思竟能轉到那些死角去。
你也不可能理解和解釋自己的狀態,他人的芝麻绿豆,是你的巨石,你耗盡心力所“放下”的,是“庸人自扰擾”的屁事,這種觀念,只會加劇自卑無力心態。
不必放下。
拿起來。
把憂傷拿起來。
把扭曲痛苦的心情,自己也知道不對勁的瑣細感受,拿起來,拿起來是勇氣。」


13:15 林勝義
林益皓(馬來西亞):
「對一般現實生活或是入世的事項而言,就是要面對,盡力去處理解決,至於結果是好還是壞,我們要去接受,才可以說是「放下」然後繼續向前推進。當然在不好的習氣是要觀照,放下及改變。這一些不是只是理論上說說而已,是必須經過修煉,擁有正確的觀念,才可以面對及解決。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必須「拿起」,盡力去處理解決。「放下」和「拿起」都要以智慧,正知正見來處理,應該做的就必須要做。當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先要靠邏輯思考來解決。如果應該做的都做的事都做了之後,還是無法圓滿的解決,那就要看看否可自己牽涉到一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或是有些外力或其他因素介入干擾才會讓自己無法解決,這就另當別論了。因為這一些事情不可以就「放下」不管,因為有些事我們能力有限,沒能力處理或是解決不了的,我會請教老師幫忙。」


14:27 嵐
我想用老師說過的火車理論,過站了就是過站了,在當下好好把握,做最大的努力,讓自己不要後悔,錯過了就檢討,改變習氣,在就不會有放下的煩腦


20:02 應生
放下這兩個字,本身沒有對錯,但是要看對什麼人講,在什麼情況下講?

修行的內涵可以很深廣、很細膩,也可以很簡單、很粗淺,可以從世間的層次來說,也可以從出世間的層次來說。

而如果對大多數學佛的人來說,直接用放下這兩個字來概括整個修行,這對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初學者,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難以想像,或者是會產生誤解。因為根本不清楚放下這兩個字的涵義,也不知道要放下什麼? 更不知道怎麼放下?

所以,修行是需要次第的,如果沒有先做詳細說明及教導,而直接只講放下兩個字,這樣其實只是讓大家感受學佛的氛圍,種個善根和佛緣而已,對實際修行的助益並不大。

「放下」,最基本可以從知見(見地)及做法(修證)這兩個層面來談,就如同佛經所說的見惑及思惑,或者說是我見及我執,雖然前者是後者的根源,但即使解除了前者,後者的殘留力量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歷緣對境中去修證才能完全消除,這也就如佛說假使斷了我見而證了初果,從解脫道來說,最慢七返人天就能證解脫道的四果而能出離三界。

但是不管是從 前者或後者,菩提道或解脫道,從這兩個階段或是兩個方面來說,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即使講頓悟,也同樣是不離漸修,如果沒有前面的漸修,就不可能有後面的頓悟。而即使頓悟了,也只是見地上轉了,後續還是有很多必須透過在事項上或者說是在生活中去修證的。

所以有些人會誤解,以為一悟即至佛地,頓悟了就能成佛就能完全放下一切而像佛一樣自在,但其實就算成佛了,佛碰到事情還是要解決,不可能逃避不管,甚至為了度眾生,佛所要處理的事比眾生多太多了,佛還需要以無量的化身去處理度眾生的事。

更重要的是,放下並不只是在觀念上明白了道理而已,它還有更進一步的內涵,而這些都是需要聽經聞法及藉由方法才能落實,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而老師也教了我們不少方法。

還有另一個情況,例如:在我們還沒成佛之前,甚至還沒有悟道,還無法真正放下,遇到事情還是會有貪嗔癡,依然還是把事情處理的亂七八糟,這時該怎麼辦? (這部分,前面很多師兄師姐已經提供了不少經驗和方法。)

所以,很多的法師或是說法者在法會上,會簡單的講放下,我猜大部分應該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學佛的氛圍,種個善根和佛緣,至於是否真有實際証量、有方法及步驟可以教導大家真正做到放下,這個就只能讓時間去印證了。


2019.11.27 星期三

07:43 林勝義
大哉說!大哉說!  應生說得太棒了,各位學員應該暫時放下手邊的事,好好地、仔細地閱讀以上應生所寫的見解。 老師很贊成。


2019.11.28 星期四

08:50 婉甄
師兄,請問第四段,我見是我執的根源,但我概念因為有「我」,才會有「我見」,可以麻煩解釋嗎?謝謝


10:57 應生
師姐,以下見解,您參考看看。
如果認為是先有個「我」,才會有「我」的概念,才會有「我見」。這樣的認知,就是落入了「我見」,也就是迷惑於「見分、相分」或者說是迷惑於「能與所」,這樣的迷惑就是「見惑」,有「惑」就是「無明」。

因為「無明」,才會執著有「我及我所」,才會執著一切相、攀緣而追逐各種境界,才會有貪嗔癡,這就是「我執」。

所以「我執」是一種因「我見」而產生的「妄執」,也因無量劫而形成了慣性力量,所以要破除「我見」也就需要不畏艱難的修行才能逆游而上。


17:02 應生
學佛時常聽說要「返觀」,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返觀」的含意。「返觀」並不只是讓我們返觀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誤,也不只是返觀自己的「念頭」是否有惡念。因為「念頭」或者是「概念」,這本身也是一種「相」,如果執著於「念頭」或者是「概念」或者有個「覺知」為我,這樣就是「我見」。

返觀就是要觀照自己的「能見與所見」,也就是「見分和相分」,不再將「所見之相」妄執為是自己或自己所擁有,也不再將「能見之見」妄執為是自己,不再迷惑而妄執有個永遠不變的「能見之見(我)」。這樣就不會再隨著「所見之相」而流轉,也就能「斷我見。」

就如楞嚴經裡所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當我們見到能見之見時,我們不能執著於見,因為這個見已經不是能見之見,已經成為了念頭、概念、想像,成為了所見之相,所以金剛經裡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所說「凡所有相」,包含了「能見之見。」

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樣才能「無所住」而活在當下。

而要能如此觀照,必須先培養相當程度的「定力」及「觀照力」,在定中觀照並且起思惟,這樣才有機會照見「五蘊皆空。」


17:32 Ben 益皜
師兄,我認為「見分」或「能見之見」不是「相」。
所以「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相」是「相分」。
站在這個「體」上的角度而言,才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


17:51 婉甄
可能我認為的「我執」是「執着有我」。
因為執著有我,才有「我」見

不然只是五蘊隨因緣而生

跟師兄指的我執,好像是不同,那像是「習氣」


17:53 婉甄
簡單的來說,沒有執着有我,何來的我見,的「我」字


21:24 應生
師兄,我前面所說的內容,確實是從體上的角度所做的說明,要「斷我見」也的確必須觀照到「見分」和「相分」的虛妄,也才會說「見分」和「能見之見」也是一種虛妄之相。


21:24 應生
師姐,「我執」確實就是「執着有我」的意思。而「我執」也確實和「習氣」有關,這個部分在論壇裡有一篇相關的文章,您可以參考看看。

「我見」和「我執」是不同的內涵,這兩者的先後順序要區分清楚。「我見」並非是指大腦第六識的觀念知見,因此需有定力和觀照力才能體證。這部分在佛經裡 佛已經講解的很明確,從古至今很多的高僧大德的著作以及各大佛學院也都說明的很多,您都可以參考。


21:24 應生
習氣和貪嗔癡的關係?
http://www.star-bbs.com/thread-319-1-1.html

22:24 應生維基百科-對「一念無明」的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0%E5%BF%B5%E7%84%A1%E6%98%8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12-29 23: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睜眼說實話 于 2019-12-29 23:36 编辑
請問佛經中有沒有勸說大家,在面對生活中工作的煩惱、婚姻的煩惱、親子的煩惱、身體疾病的煩惱、精神疾病的煩惱時,要學會「放下」,放下就自在了,許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請大家學會放下?  請問佛曾經在那一部佛經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沒有,為什麼各位在大小演講,許多佛書中,許多法師都常勸我們「要放下」? 彷彿放下,煩惱就沒有了!  真的是這樣嗎?

《長阿含經》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永捨一切諸有為法。成就解脫諸佛之法

佛經的寫法是「捨離
捨離一切有為法,即成佛道

但「捨離」並不是嘴巴講講,就做得到的
而是必須深修禪定 才辦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5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2
发表于 2020-1-2 1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修行中所說的「放下」及「捨離」都有其更深一層的意涵,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概念。

「放下」並非是「放棄」或「置之不理」。
「捨離」並非是「捨棄」或「離開」。

只有真正"親證"「有為法」與「無為法」,才能真正懂得「放下」和「捨離」的法義。

如果只是以意識去情思意解及從文字上去做分析,這都只是落在「有為法」。

即使是「禪定」,也非是「無為法」。

修行的法門、方法很多,禪定只是其中一種,只是一種到達目的地的手段,千萬不要把手段或者說工具當作是目的,否則就如 佛所說的譬喻,要將沙煮成飯,是永遠不可能的。

這也是 佛在金剛經中所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含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3-14 17: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睜眼說實話 於 2021-3-14 17:15 編輯
雲淡風輕 發表於 2020-1-2 11:03
在修行中所說的「放下」及「捨離」都有其更深一層的意涵,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概念。
「放下」並非是「放棄」或「置之不理」。
捨離」並非是「捨棄」或「離開」。

《大方等大集經》棄捨世間所有諸事。惟希出世涅槃之道。

佛陀確實是叫大家 捨棄世間諸事。趕快離開世間
可見 你對佛法還沒有深入了解.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人身無常 壽命短促。是故大王。應離世間 求出世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21-3-14 17: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
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相應部 (第35卷)》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諸比丘!
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 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
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佛陀不只告訴眾生 應捨棄世間諸事,亦應捨棄眼耳鼻舌身意
因為眼耳鼻舌身意 都不是屬於自己的
若能捨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得安樂(涅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9-11 06:00 , Processed in 1.220971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