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9-3-25 15:50:34
|
顯示全部樓層
: w/ `' ]9 I% G7 w8 H6 x我想我應該可以理解老師所說的意思。
0 N0 q7 N9 J1 R' h% ]; L其實在很多時候並不須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分開來看,「意識」本來就是一體的。7 B4 E" S6 y6 U
- n7 w9 F& e3 d
當休息時,不須作意於"要想或不想",只是隨順於一切的運作,心自然會靜下來,這時其實意識還是會做偶發的思考或很微細的思考,只是因為意識自然降低運作,此時妄念降低,專注力提高,因此有較高領悟力的作用,這時參禪也較容易參透法理,例如以前一直未想通的法義,會忽然自己想通,就像是以前種下的種子忽然發芽。& s: z$ p1 _, R: o3 B
$ B( j# N. h6 ?6 ^ x: s
我想,"動中觀行""動中定力""動中思惟"應該也是基於上面相同的法理。5 k6 k9 y- k9 V- G
9 g! a9 Z: y) E3 `6 c. x! f) m$ n
6 e! P; m3 ?7 @4 A3 ]9 i1 y
我曾經有碰過一些情況:
" y5 M1 O0 g8 x& Q6 Z在意識很活躍的時候、但很專注而心無旁騖的情况下思維,這樣的狀態下,覺悟的能力比較高,容易想通法義。
( _( j z+ U. w0 C) u0 f, A7 P: {9 c/ [+ }' ~$ n' @
過去所有的想法、所有的經驗、所有的念頭,就像一顆一顆的種子 種在心地裏,當不思善不思惡、萬緣放下、不生一念時,這時心就像風平浪靜的大海忽然冒出一個泡泡,也像在一片平靜的大地裏,忽然冒出一株新芽,過去沒想通的法義忽然想通而心開意解。(這種現象在意識活躍時也會發生)
# \+ c& D0 }7 B# j8 A
# h2 _" z& t M9 k' |這些情况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較高、較敏銳的領悟力,但這兩種情况都是在不與外界做過多,甚至不做互動交流的情况下,才能擁有較高、較敏銳的領悟力。
& o/ d5 b# _- b% z# s/ ~/ |2 _; j! k6 ?/ D( \8 f1 Y2 y$ z* I
在這裡所謂有"較高領悟力",這種作用現象,如果以世間的狀況來做比喻,就像人從本質上提高了自己的智商,例如原本智商只有100,可以提升至140,甚至更高。6 K- G0 B/ g) L i9 m
- y) s' U8 P: L6 u
就像有的人在讀書時,只能靜靜的把書讀好。但有的人能靜能動,就像林書豪,能讀哈佛又能把NBA籃球打好,在動中依然能維持很高的專注力、敏銳力、分析和判斷力...等,在忙碌的動中依然很容易想通任何事情。
" Y! j0 f7 r) g& }$ `! j6 b! w5 x
3 C, S: F- W' x8 f( r這和行菩薩道是類似的狀況,在行菩薩道時,忙碌的情況下,意識很活躍的與人互動交流,雖然是在動中,但如果依然可以擁有如"靜心"時一樣的高敏銳的領悟力,這樣即使在行菩薩道過程中,只能利用短暫的碎片時間思惟法義,甚至是一邊做事一邊思惟法義,也都能有較高的效果。
+ Z1 r( i) d- }
8 U, S( I, M J; ~$ j$ X7 S" ~/ R而我發覺,在休息 靜心時可以使 較高的領悟力量 顯露出來,但是當意識活躍時則較不容易,所以我才會想知道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在平時與人互動交流和做事的過程中,也一樣能够擁有這樣高度而敏銳的領悟力。
5 R4 W9 x# U. d+ f1 f7 S0 ^$ L8 X5 f; K, t: P/ d2 _
同時也有另一個疑惑想請教老師,是否要到了斷"貪嗔癡",尤其是成就"無漏智",或是"明心見性",這時才能讓"心"不染萬境,而能在"意識"很活躍的狀態下,"心"依然能夠處於"恆定"之中?"
( V# a9 ^! W; o, e
; s6 F |# w5 D+ L如此,心就能在忙碌時,意識很活躍的情況下,在歷緣對境中,還能常保持在定中而能顯露出較高的領悟能力。( ^6 ~1 l, r& x6 n) K5 `0 _
+ X( c5 S) I7 \4 A)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