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89|回复: 5

定慧與解脫(煩惱)貪嗔癡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6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6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8-10-12 2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慧與解脫(煩惱)貪嗔癡
能量.jpg
老師在書中及上課時都有提到例如:修禪定在進入「初禪」和「二禪」時,通常都會有一種能量翻牆而過的感受。

在「解脫道」,最主要是以「般若」斷煩惱(貪嗔癡)稱為「慧解脫」,如果同時輔以修禪定則可做到「俱解脫」。

以「般若」在斷煩惱(貪嗔癡)的過程中,一樣會有類似「能量翻牆」的感受,每次「翻牆」後是「整體性」的「翻轉」,是從「本質上」的「轉化」,雖然還未完全根除,但也已經洗掉一層塵垢。

每翻牆超越一次,貪嗔癡就更淡薄一層,身心感覺清涼,貪與嗔變得淡薄,見聞覺知在面對六塵境界時,內心平靜,對於一切,「有也好」,「無也可以」,比較「淡然」,感覺活得更洒脫、更輕鬆,遇事更能泰然處之,有時貪欲和嗔恚的力量要起來但不容易起來,或起來一點泡泡後就不見了,就像大海從原本的「波濤洶湧」轉為「中浪」再進一步轉為「小浪」,到最後就能永遠歸於「寂靜」。

薄除「貪嗔癡」的過程,在歷緣對境中,不管「對內」或「對外」,皆「不思善、不思惡」;「不取不捨」;「不貪著、不抗拒」(「喜歡」,不代表一定要佔有、不代表一定要抓住不放;「不喜歡」,不代表一定要排斥、不代表一定要推離逃避),心保持如如不動。不斷以「般若」「觀照」「貪嗔癡」、觀照一切「當體」就是「虛妄」就是「空」。所以必須建立足夠的正確佛法知見,甚至「斷我見」。

但要做到翻牆超越,並不是如一般所想的,我們的「心」覆蓋了很多塵垢(我執),所以只要一點一點的清除就可以薄除,每清除一點就算薄除一點,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以「水平」來做比喻,只要我們心裏還有某一點的貪或嗔,這一點的貪嗔在面對境界時,就會讓我們在一整個水平的境界上都會起貪和嗔,

所以,人在起「貪念」或「嗔心」時也是全面性的能量勢力發起,並非只針對某件事或某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生氣時,容易把怒火牽連到其他人身上的原因。

這必須以「般若智慧」去不斷「觀照」及「轉化」貪嗔癡,每轉化一次,清淨能量就會增加一些,當清淨能量累積達到某個程度,就能突破,就能淨化一層的塵垢(我執),

在薄除的過程中,當感覺還有很多貪嗔的點或在面對很多境界都還會起貪嗔時,可能在某一個時節「觀照」並「轉化」到某一個貪嗔的點或境界時,清淨能量足夠,忽然就會翻牆超越,所以塵垢(我執)並非一點一點去除的,而是經過累積清淨能量,然後一次一層的薄除的。

「貪嗔癡」相對就是「戒定慧」,心不動,時刻在背後、在冥冥之中作用著,而非是在面對境界時起一個要「定」(不貪嗔癡)的念頭,然後再進入「定」(不貪嗔癡)中。


如果用佛經中的名詞來比喻,我想可以用「解結」來做比喻,「我執」有很多的「結」,每當「清淨能量」累積到某個程度,就能「解」一個「結」。
====================
以下引用維基百科來簡單說明「結」

結(梵語:saṃyojana,巴利語: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

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斷三結,即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得到(初果)須陀洹果。而(二果)斯陀含果是薄貪嗔。

綜合來說,主要的結縛有十種,前五個稱五下分結,後五個稱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
包含身見、戒取、疑(三結),加上貪欲、瞋恚。又稱五順下分結,下分是欲界的意思,這五結都是欲界煩惱,因此被稱為五下分結。
斷除五下分結,就得證聲聞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結:
包含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又名五順上分結,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這五結的煩惱分屬色界與無色界,因此稱五上分結。
斷除五順上分結,證阿羅漢果。
=====================

這情況也讓我聯想到以前老師好像有講過,菩薩道修行到最後是必須轉化「第八識」為「智慧的作用」,應該也是類似如此的轉化。

還有「明心、見性」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斷修持「六波羅蜜」,「清淨能量」「充足」自然就能成就「無上菩提」,但從「初發心」到「成佛」,「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所需「修持」所需的「清淨能量」。

====================
這就如同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其力未充」的道理。

【文殊問閹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女曰:生以不生生為生義。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殊曰:死以何為義?女曰:死以不死死為死義。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

由此可知,有些佛法道理,譬如「斷我見」之理,如果只是表面的意識(第六識)知道了,這也無法解決問題。必須深入到意根(第七識),讓意根明理,才能改變自己,解決生死問題。因為所有事情都是意根(第七識)做主,是意根說了算,意根是有力量的,意識沒有多大力量,不能當家做主的緣故。

因此修行應該要讓「第七識」更加顯露,這會讓修行更有成效。

我個人的經驗,剛學佛時什麼都不知道,不明白「第七識」是什麼?,只是不斷思惟法義,思惟大腦意識所無法理解的各種「中道法義」,過程中,頭會痛,直到有一天忽然突破障礙,發現原來除了大腦意識以外還有個能思惟的心識(第七識),而過程中的頭痛應該就是在「消除業障」和累積「清淨能量」。

接著再以「第六識」「第七識」配合思惟更深一層的中道「實相法義」,最後,心的思惟,緊繃達到極點,直到「清淨能量充足」自然能再次突破障礙而「斷我見」,就像氣球爆破後沒有了束縛。

但除了「修慧」還必須「修福」,修「六波蘿蜜」福慧雙修才能累積足夠所需資量,才能「明心見性」,我想佛經中所說的「資量」或許就是我所說的「清淨能量」。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提供給大家參考。
结.jpg










上一篇:大難大樂
下一篇:修行是為了站著說話不腰疼嗎?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96

帖子

91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0-14 17: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人自幼[嫉惡如仇].且認為是優點.
至近年.才發現是缺點.
有[惡]一字指向別人.卻有[嫉仇]二字指向自己.
[不思善.不思惡].當如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33

帖子

1394

积分

星光傳法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8-10-14 18: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且置一問: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止惡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96

帖子

91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1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0-16 09: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思善.不思惡.
我想非是到了對善惡不理不睬的情境.
而是在對應運作的過程中.
濾除情緒的部分.
當然這只是粗淺的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33

帖子

1394

积分

星光傳法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4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8-10-16 1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8-10-16 13:58 编辑

敬愛的阿德師兄:
在對應善惡運作的過程中,濾除情緒的部份,不是粗淺的程度,也許,那就是全部的意義也不一定。情緒是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7

帖子

866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6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思善、不思惡」是悟道時的境界,必須親證才能如實感受。而在此境界時,是沒有任何念頭,所以也不會有「善行、惡行」的問題。「不思善、不思惡」這兩句,通常是提供給參禪者思惟參悟之用。

除了「悟道」,還有幾個類似「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
例如:「入"初禪定"或"二禪定"或"睡著無夢"時。

「入禪定」時也是不起念頭,所以「不思善、不思惡」。
「睡著無夢」時也是不起念頭,所以「不思善、不思惡」。
「昏迷時」時也是不起念頭,所以「不思善、不思惡」。

在生活中如果要將「不思善、不思惡」應用在「觀行」也可以,透過如實觀行,可以培養「動中的定力」或「靜坐中的定力」,對於「止念、降伏妄心」是有幫助的,藉由這樣不斷修持,最後也有機會可以「入禪定」。

如果要讓「不思善、不思惡」的觀行效果更好,必須以「八正道」為基礎。


以下是引用自《維基百科》

「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

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

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

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

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

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

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4-24 07:50 , Processed in 1.23190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