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30|回复: 1

對於楞嚴經的知見釐清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35

主题

306

帖子

86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0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9-6-14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師,我整理了一下思緒,我發覺有些知見還是必須要釐清喔,所以 以下是我的看法。

雖然楞嚴經裡也有提到成佛大致的過程及位階,但是整部經的目的及重點是在於引導悟入真如本心。從一開始的「七處征心、八還辯見」,因為阿難未悟,所以又請各菩薩分享漸修悟道的經驗「二十五圓通法門」,最後才教最基本的「三摩提」也就是禪定的漸修法,包含楞嚴經的最後一篇卷八所教的「三種漸次修」的法門。

因此楞嚴經裡所教的對象並非是已開悟的菩薩,而是一般未開悟之眾生。所以裡面所講到的「五陰解脫」也是針對未開悟之眾生所教。另外有一個重點就是經中所教「五陰解脫」只是成就證入真如境界而非成佛,最多就是成為俱解脫的七地或八地菩薩,而成佛是必須成就「一切種智」而非是五陰解脫就可以。

2019.06.14訂正
「五陰解脫」只是成就證入真如境界而非成佛,最多就是俱解脫的七地或八地菩薩。
我認為這一段裡面有兩個地方的用詞和說法不適當,所以必須訂正一下才不會造成誤解,
第一、「五陰解脫」並非等同悟道,只是可以成為悟道的助因,主要是成就解脫五陰的束縛。
第二、已悟道之菩薩修「五陰解脫」,不適合用"俱解脫"這個詞,應該是用"成就解脫道"這樣來說明會比較適合。


如果已悟道的菩薩要修禪定而成就五陰解脫也可以(例如六祖悟後在山裡修禪定十五年),因為菩薩道六波蘿蜜本來就包含了「禪定」,只是已悟道的菩薩修禪定時所依止的是所證悟的不生不滅的"真如本心",早已體證過五蘊皆空的境界,所以也不太可能還會如經中所說,例如在識陰階段因為顛倒妄執而落入"墮自在天"或"墮無想天"或"生天魔種"或"墮定性聲聞"或"墮定性辟支"。

所以經中所教,確實就是從一般的禪定入手修起,應該不是所謂的"轉識成智"的方法而入禪定。已悟道的菩薩悟後起修要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八識為大圓境智,是必須長劫修一切種智,轉化一切轉子為智慧作用,而非是五陰解脫。

而楞嚴經裡所說的"五陰解脫"會讓讓人感覺和小乘所修的"五陰解脫"似像非像,這是因為小乘所講的"五蘊"主要是講前六識再加上第七識,其實佛在初轉法輪時還沒"第七識"這個詞,我也還不清楚當時佛是以什麼說法來代替第七識這個詞,這可能要去研究一下"阿含經"。

原始佛教的蘊觀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special/basic.htm

而大乘所講的"五蘊"則是定義「想蘊是第六識」「行蘊是第七識」「識蘊是第八識」。
因此在修證的過程中,細節及注意事項會與小乘的五陰解脫不太一樣,雖然不太一樣,但在某個程度上也還是可以連結的,否則佛就不會在"識陰區宇"階段提醒修三摩提時要注意,不要"墮定性聲聞"或"墮定性辟支"。因為修至"行陰盡"就已經是能斷了第七識而入"滅盡定"及"無餘依涅槃"。

在佛教裡有流傳這樣的一段話,【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也有這樣形容的【楞嚴是鑰匙 ‧ 法華是門 ‧ 華嚴是路】。雖然每部佛經都可能讓人"開悟",但是這兩段話也很明白的點出了這三部經典各自的特色。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三摩提"及禪那"的解釋。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譯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因此又可譯為「止」、「定」、「禪定」。

禪那(梵語:ध्यान,dhyāna,巴利語:झान,jhāna),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或静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禪那」廣泛用於沙門傳統各教派,在佛教中,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禪那與定,在日常用語中或被視為同義詞,但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能依之見道證沙門果的色界四種定,而欲界及無色界諸定,不能兼具「斷結」及「正觀」,一般不稱為禪那。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古來有「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為什麼叫做「開慧的楞嚴」?

第一個就叫你捨識用根,捨生滅的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用「根」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

眾生看一件事情,馬上落入觀念,卡在觀念,同時執著一個觀念,不知道自性本空,所以,一直沒有辦法顯現那個涅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顯露不出來。

在《楞嚴經》裡面:見就是性,無性不能見;聞就是性,無性不能聞,見一切法,即見自性,相盡性就顯,相盡性就顯,看不破假相,就只有生滅輪迴,二話不說,就繼續輪迴。

「開慧的楞嚴」,所以,要開智慧,一定要「明心見性」,所以,《楞嚴經》就是教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它叫你捨識用根,捨意識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一切眾生的修行,都在相上打轉,計較這個,計較那個。

有一個居士,在電梯碰到師父,
我問他:「老菩薩!你一天念多少佛呢?」
他說:「我一天念三萬!」
這老菩薩說:「師父!您也念佛嗎?」
我說:「念啊,當然念啊!」
「師父!您一天念多少呢?」
我說:「我一天念一句。」
他說:「啊?只有念一句?」
我說:「我這一句,從早念到晚,從晚念到早,從不間斷,只有念這一句,你那三萬還有間斷呢,我這一句還沒間斷呢!」

我們要了解,佛法是心法,是自性的法門,自性一定要自度,佛只是給我們增上緣,不能搞錯。

「成佛的法華」,在《法華經》裡面有授記,為這些弟子們授記,包括這些證阿羅漢果的,還有極惡的眾生,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佛陀也跟他授記。這「成佛的法華」,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但是,有沒有碰到因緣,這個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你沒有碰到善知識,沒有碰到這個因緣,你有佛性,你也開顯不出來,沒有用!所以,這個是「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講究竟一實相的道理,一實相的道理。

「富貴的華嚴」,為什麼講《華嚴經》是富貴呢?因為它內容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就是華嚴的境界,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

=============
1. 開慧的楞嚴:《楞嚴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 ... utra10/T19n0945.pdf

2. 成佛的法華:《法華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www.amtb.org.tw/pdf/08-01gcbeta.pdf

3. 富貴的華嚴:《華嚴經》,佛經全文PDF檔下載連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 ... sutra5/T10n0279.pdf






上一篇:如何在「動中生慧」?
下一篇:「外善功德和內善功德」的區別?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40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0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9-6-25 1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都是這樣說的沒錯 :「富貴的華嚴」,為什麼講《華嚴經》是富貴呢?因為它內容包羅萬象,講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就是華嚴的境界,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

然而,以上這些文字到底是在講什麼?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  譬如 “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 ,什麼叫做佛教的富貴? 用了“富貴”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誰能真解其義? 難道不能用白話文解釋清楚嗎?也就是說,華嚴經到底講了什麼,或哪些內容讓人覺得佛教很“富貴” 呢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3-29 19:22 , Processed in 1.17554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