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9-7-29 17:45:11
|
顯示全部樓層
( @. u4 ~' L9 X7 Q4 ]感謝點亮星光師兄的分享,師兄說的情況確實是普遍很容易發生的情況,也是必須要謹慎的地方,我也參考了師兄所說分享的內容。: G" {+ G0 B) r: O9 y
" T, i( E D* _
: P; H# d# u6 A: ?6 b這個帖子主題內容再進一步來說:
9 E l; p) r) D& B. i
& U, q' R8 C; }「直心」是指心境。 U1 c M, t5 f M f8 T
5 F* n, I: z8 L, Q. {! L" }$ A不在「現實」上添加多餘的想像及情緒引述則是「直心」的「表現」。7 E7 x1 B) ~( G' a
1 P% A2 r" x5 E8 G絕對的「直心」會有絕對的「客觀」也會有其「智慧」作用。
3 Y% ^8 y( j( B/ V4 ]: s& o" d& r9 w. f2 ?$ I" }1 I9 O' ?( ?: m
「多餘的想像及情緒」是第六識的「二分法」,是第七識「我見」「我執」的表現,是「無明」的作用。) o2 U, x0 }& [6 t( X* [; L1 c
) @; h. f: Q" T o, q雖然剛開始修行可能還做不到這樣的「直心」,但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還是可以常做如此的「觀行」鍛鍊與法義思惟。至少可以降低做錯的機率,也可以漸漸提升自己的智慧。: q* w, E& L9 {, m/ d0 a
4 z. X) A7 H3 l/ ~8 \$ A2 g所以說「直心是道場」。
1 }( X# _, ` I6 ]# t2 W" C8 J, G# l$ e2 f6 O2 n; N# \
! K2 o/ w% R* ]* A: }) G7 R: }
以上再延伸來說:
# g- ~9 C- |" P# |9 I& a" r0 z2 l; h2 n1 ~
慈悲是「直心」,柔軟是「直心」,婉轉是「直心」,體貼是「直心」,客觀是「直心」,同理心是「直心」,,勇氣是「直心」,承擔是「直心」,智慧是「直心」.....。" w* E$ |1 x% }; N1 b7 V }- Z6 ^
1 q7 G) p# x6 L/ @. ?; e) @6 T3 u「直心」沒有目的,有目地的是「我見」「我執」「情緒」。* @+ p0 v, n5 x/ k3 m
- a& [0 N9 X ~) n4 ^「直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自己該講什麼,知道自己該承擔什麼,這就是其「智慧作用」,
1 {6 E( a3 m, e6 I" I9 x- w+ s+ m8 k9 a+ q
不該講的、不該做的,即使面對如山大的壓力,祂也不會多說一句、多做一個動作。
5 Q0 v P% i M: r+ z. Z# ^0 D9 l5 o# Y+ ]
該講的、該做的,即使拿槍指著他的頭,祂也會勇往直前。1 I1 ]" T& L/ V3 v- h- \
0 s; Y6 d" K% O, v h* r, j這就是金剛經裡 佛所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 u/ F" O# M- o5 L7 i5 c. U: |5 e: X; `! [
所以「不住於相」並非是「斷滅相」而是「不著於相」不於「相上生心」,這就是「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如何是在歷緣對境中能「心無所住」,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的智慧。
6 \9 P6 L q, J4 o- B" f: d$ e b6 |6 x1 Z5 ]: m
雖然剛開始修行,還是很容易落在「二分法」的執著中。
5 r: l- C0 s$ D. x- D雖然「清淨心」與「妄想心」是彼此衝突的,但修行就是在如此的對立中進行的,「智慧」也是這樣的激盪中產生的,因此在歷緣對境時 自心的衝突、對立、糾結,同時不斷的觀行及思惟,藉此激盪出智慧,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好時機。
% V- h/ J2 [' ]+ t3 B, A5 L1 h1 ^( m3 s9 r5 ?) w.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