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4|回复: 2

我讀南懷謹「如何修證佛法」-第四講下半段-讀後感想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35

主题

306

帖子

86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0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9-10-22 0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續 第四講 —

「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讀通了佛經後,你就會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無因嘛!你坐在那裏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嗎?妄想本來是空的。比如,妄想來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剛起這麼一個念頭,那個妄想早跑掉了,你還在這裏趕妄想呢!妄想是無根的,所以金剛經告訴你: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明白告訴你,它是無根的,因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還怕它什麼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覺,專門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頭。對!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神病院裏頭有人做到,但他們也不是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妄想。他們的妄想也是波動的,一波過了又換一波,妄想是這樣跳動的。所以,你除什麼妄想呢?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沒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講唯識“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識跟外界,兩方對立起來。但是你不曉得,你自己本身就是外界。依第六意識來講,外界就是前五識;譬如四大也是外界,外界的變化引起意識的反應。拿第八阿賴耶識來講,你的四大,你的意識分別,本來都是外界。這要注意了,所以我們看到全世界的人在搞唯識,如同搞易經一樣。學易經搞八卦的人,古今中外,都陷在八卦陣裏頭,永遠沒有爬出來過。什麼八八六十四卦,又畫圖,又數字,搞了半天,完了,趴在裏頭做遊戲可以,真要用也用不上。搞佛學也是一樣,不求修證,永遠爬不出來,就是被這些名詞給困住了,將佛學變成了思想。就在那裏玩思想,永遠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對自己的身心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千萬要注意。

  許多人對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弄不清,於是迷因緣者,稱為自然。您認為一切因緣都是“自然”來的。這“自然”不是中國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學思想派的自然哲學派。那個自然,是一個理念構成一個東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學,於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為一談。中外的著作,在講印度哲學家史時,入手都錯在這個地方,毫無辦法。這就是瞎子牽瞎子,滾進去一堆渣子,全錯了。而古人有些大師們,著作老子學說,批評老子,也錯了;他們把老子的自然,跟印度自然學派的自然攪在一起,所以說也錯了。

  佛告訴我們: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他說,就整個宇宙來說,太空也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在楞嚴經的前面,釋迦牟尼佛曾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太空是如此渺小,整個太空還是幻想構成。換句話說,太空是屬於“七大”的範圍,是物理的東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屬的一個現象。何況我們還是因緣所生法的,還是太空物質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蟲,叫作人類,而這些名詞都是我們腦子所構想出來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嗎?總之,太虛、太空還是一個幻境。何況我們這些學問,是這個太空裏頭的地球,地球裏頭的世界,世界裏頭的爬蟲,這些爬蟲叫人,人的腦子裏頭所構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眾生妄心計度,說得好聽叫推理,不好聽就是估計、猜猜而已。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注意這個“知”,你那個知道妄想起來的那個知,那一點的關係,加上執著這裏面的構想,說妄因緣,說妄想是因緣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話,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了,本空嘛!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至於那些認為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為自然而來的,就更不要談了。

==============

以下是我的讀後感想:
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很多人都知道,五陰、十八界,一切萬法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妄想。但是卻很容易錯解,也就是把「妄」也當成是由因緣所生,這樣就誤會大了。

就如同唯識講依他起性,有人可能就會認為「妄」是因他而起。這樣就把「妄」也落入了有相對性的因緣所生法,反而無法跳脫出「妄想」的範疇,就像前面所說的起一個妄想來除妄想,這樣是不可能除掉妄想的。

雖然因緣法也是一種妄想,但是妄想的本質並不等同於因緣法,所以 佛才會說妄元無因,但也非是自然而有。

唯識學所說的萬法唯識的運行內容,是讓修行者能藉由了解識心的虛妄運作而能跳脫識心與塵境的見、相二分,如果沒有建立這個知見而如實修證,就很容易落在識心的現象作用上打轉而爬不出來。

==============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所以佛說,我上面告訴你,我們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在發揮作用時,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五陰雖不同,但都是一個大妄想。

  世尊接著就五陰的妄想性質各作解說,而後總結說:是五受陰,五妄想成。這五種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的形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你們如果想知道他們的構成的因素和範圍的話,現在我告訴你。

  五陰第一個是色陰,唯色與空是色邊際。一種“形”或“相”的呈現,就是色;相對於“色”的呈現,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說是一種“空”。由於這個“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嚴格說,也是一種“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屬於色陰的範疇。這也就是唯色與空,是色邊際的道理。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譬如我們手一碰、一離,是受陰範圍裏兩大現象,這還是以大原則講。如有些人與朋友分開,心裏的感受很難過,那不是這個觸,而是“想”所構成的觸。這五陰還要重重打滾的,等於中國算命講五行,錯綜複雜,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裏頭身心互相影響很大。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在想陰的範疇裏,有記得和忘記,兩大作用型態的呈現。忘了就是對某件事情想不起來了,在“想”的天地裏,呈現一片模糊,無記的相,所以同“記”一樣的,屬於想陰的範疇,只是“記”與“忘”是相對的兩種現象。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在行陰的範圍裏,則是“生”“滅”兩大相對作用型態的呈現。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就很難解釋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靈一片,這是上一個“湛”。“入”,進入那個自性本體的,了無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性的範疇。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這是五陰的根元,這五陰就如同中國文化的五行,是同樣的麻煩和複雜。五大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佛經裏頭有一部叫“五蘊論”,但是還沒有講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緣,也是根據十二個時辰來的,等於中國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明就是子,無明緣行,行就是醜,那是另一套學術研究了。從前大陸上的大廟子,當方丈要收徒弟時,用達摩一掌金來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來是可以出家,或沒有佛緣不要出家。達摩一掌金就是根據十二地支來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緣來的。你說靈光嘛!佛法講一切唯心,大禪師大方丈們,就不用這一套。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一個凡夫的生滅,色沒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則滅從色除,先在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那有什麼用呢?閉起眼來打坐,只不過在這個身體裏頭打滾。這裏不舒服,那裏舒服,這邊不通,那邊通了,轉來轉去都不出這個身體。就象禪宗祖師罵人的話:閉起眼來,在那個黑山鬼窟裏頭作活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五陰的解脫是一步一步來,是科學的,是沒有辦法違反的原則。當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從行陰或識陰解脫,步驟並不是完全固定的。頓悟是講見地,漸修是講修證。見地真到了,後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見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這本經書的重點在修證。前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是講見地,後面統統講的是漸修。換言之,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修證方法。事實上,漸修不離頓悟,頓悟也不離漸修。

  你的構想是整套的計畫,由初步開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統地解說,現在仍是先搜集資料。

===============

以下是我的讀後感想:
為何 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善知識,要用心的講這麼多的法,著作這麼多的論!

見地除了可以從頓悟的角度來講,也可以從漸修的角度來講,見地也是漸修時所需的知見。尤其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執及煩惱深重,心不夠純淨,如果沒有在理論上完全認同並通達的情況下,要直接依照善知識所說的作法而沒有任何懷疑的直接一頭鑽進去修證,這樣的人很難得,因為眾生的習性,通常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都認為自己很聰明,過於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舉例:【佛典故事-掃塵除垢/周利槃特】
http://www.star-bbs.com/forum.ph ... d&tid=312&fromuid=9
(出处: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雖然看很多的經律論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見,增加自己悟道的機會,但要注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果執著於文字上的說法(文字相),則反而會障礙自己的提升。

例如:廣欽老和尚總是勸人要老實念佛,但真正聽話照做的又有幾人? 眾生總是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喜歡這樣問,這樣念佛有效嗎?要怎麼念才會有效?諸如此類的問題,但其實只有自己實際嘗試過才能真正明白所有的答案。

老實念佛就是不要有意見,不要想東想西的到處攀緣,只要把心安定下來不斷的念佛就對了,修行必須要有科學家的實驗精神,從不斷的念佛當中去不斷的嘗試不同的念佛方法,這樣就能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並且有效的念佛,但前提是每一種方法都必須實際驗證一段時間,否則就會像一般所說的一年換365個老闆,永遠找不到自己能做的工作。不只是念佛法門,任何一種修行的功法都是一樣的道理。

===============

  佛反對神通,但在幾次重要說法時,他現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難出了毛病,佛囑文殊菩薩趕快去救他。楞嚴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兩腿一盤,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

  為什麼佛不自己去救?或者顯神通,兩手一抓,把阿難給抓回來,為什麼?這都是話頭。第二次從面門放光,第三次從胸卐放光,第四次從五體放光,第五次從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樣,為什麼?這些都要研究。

  有些經典花樣特別多,像法華經裏,統統講故事,而故事裏頭找不出什麼。其中第一個故事,佛一上來,就清堂了,佛也沒開口,五千比丘就走了,為什麼?這些處處都是問題,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學思想迷住了,叫好!認為這些重點很了不起。我寫楞嚴經大義今釋時,把地獄天堂略掉了,因為現在沒人相信,實際上那裏頭大有學問。為什麼人變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說,你一個念頭,一個情緒動錯了,那個因果就來了,這幾十年中看得多了,時代不同,因果更快了,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認為最難懂的是“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其實,那不過是在文學上搞來搞去,還容易懂;但真正的學問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難懂的地方。

  現在講七大的解脫——地水火風空覺識,只談前面有關身體的四大。現代人打坐最喜歡搞氣脈,什麼三脈七輪等等,專門在身體裏頭玩。注意啊!那不過是色陰境界而已,在這裏頭搞來搞去,花樣多得很,玩得你暈頭轉向,頭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這個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風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講念頭,只知道心裏的思想是念頭,不知道連這個四大也是念頭,楞嚴經上都指出來了。

  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中,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根身器所指的根是六根,身是人體,器是物質世界,都是這一念變來的。這一念就是業力,念轉得過來,業力也轉得過來。所以禪宗了心,就是了這一念,這一念就是五陰,就是八識。修是修這個,不是光修第六意識。第六識一念一念來,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識、不能了第八識,還學什麼禪!

  我們平常只在心中搞一點意識清明,那是第六識一部分的事,差得遠啊!到了臨死時,四大要分散時,你平常所得的清淨,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為單單一個第六意識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嬰兒生下來,第六意識沒有分別,老年糊塗了,也沒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識還在作用,這一點要知道。所以臨死時,你叫他念佛,他說:“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麼還會說話呢?這時第六意識渙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識,你學什麼禪,了什麼念!

=================

以下是我的讀後感想:
修行和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樣的,首先必須清楚目標在哪裡?方向在哪裡?用什麼方法到達?這些都確立後,剩下的只是確實修證,同時等待因緣成熟。

要成就阿羅漢果,必須要能找到第七識在哪裡。而要成就佛菩提,則除了第七識,還必須找到第八識在哪裡。只有找到目標,才能到達並超越目標。如果不知道目標在哪裡,則修行就會有一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雖然有心修行,但卻沒有著力點,因為不知道目標在哪裡。

修行佛法,可以透過修定、修觀而找到目標,如果沒有定力、觀照力,則只停留在第六識的作用下,第六識只是五陰中最表層的堅固妄想,在沒找到第七識、第八識之前,第六識學了很多的佛學知識,也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只有找到第七識、第八識,這樣第六識所學的佛學知識才有可能在與第七識、第八識的相應配合運作下而發揮較高的作用,也才能如大寶積經所說的「一念慧相應」而悟道。《大寶積經》:「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

所謂的找到第七識就是發現行陰區宇。找到第八識就是發現識陰區宇。
除了靜坐入定可以發現五陰區宇,在動中也可以發現五陰區宇。在五陰區宇中持續做觀行,就能在「一念慧相應」時而證悟。


=================

  那麼第七、八識能了,地水火風四個部分在哪里呢?先講火大,楞嚴經雲: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見到空性就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所以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寶貝給我們,我們都不知道。很多人打坐,身體發暖,就以為拙火起來。我說你去檢查檢查,可能是病態。四加行裏的發暖,暖與軟是配合起來的,得暖後就返老還童了。見到空性豈只丹田發暖,你若見到空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有些人打坐聽呼吸、數息,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呼吸是風大,是生滅法,但靠這個對治身體,也不是沒有用,不過對悟道沒有幫助。真正的悟道是性風真空,性空真風。

  物理世界都是現象,能變成火、氣流、電。這些現象後面所隱藏那個體的功能,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同心物是一元的,心理所到達之處,物理就到達;物理所到之處,心理也就到達,這兩個並重,彼此沒有輕重的分別。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時,覺得有身體某一部分發燙,以為是氣脈通了。老實講,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為修煉,講不好聽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這不是道。這是隨眾生心而感應,你向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這一面發展,所以稱為循業發現,跟著你的業力轉。“發現”用得好,不是發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創造的,不過被發現罷了。

  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還有好多要點一時說不完,下次再說,現在轉到法華經。

  現在中國人講修證,尤其是禪宗,提到兩部經典——法華及楞嚴。法華經比楞嚴經來得早,南北朝東晉時代就傳過來了。這本經影響中國文化很大,在文學、學術上,經常可以看到法華經的東西。

  智者大師師徒二人,創立天臺宗,就是宗奉法華經。很多過去學“般舟三昧”的高僧們,修持都走法華經的路線。真講這部經太難了,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幾次禪七時,都會講到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我去年在關中,有一個感想,寫了一首詩,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禪自拈花一笑來 靈山花蕊滿靈台
  如何淨土華嚴界 又道花開見佛回

  佛在靈山會上,天人供養的花太多了,滿了靈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與花有關。然後,我再給朋友一個話頭:

  莫妄想,費疑猜 頭陀一去首空回
  東風正放花千樹 盡向南華覺後開

  提到法華經,為什麼拈花?為什麼微笑?你站在那裏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麼修持了。一顆種子,怎麼開花?怎麼結果?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同莊子一樣,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講經的功德怎麼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話寫了一大堆,不過,耐心研讀,每句話都有道理。這本經處處都是話頭,它是真講修持功夫。

  法華經卷一:序品第一,東方現瑞,佛放光動地,弟子們認為這一次傳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卻先退席,認為這個老師不行,變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彌陀佛在西方,而法華經則專放東方光明——東方現瑞。這部經典統統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話頭。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來問法。

  佛放那麼大的光明,排場那麼大,卻說: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議,不再講,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華經卷一方便品中說:止!止!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學佛的,自認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說,許多有增上慢的人,對於我要說的法,他決不會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注意!這是見地,尤其我們學佛更要知見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這裏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釋得了的。下面一句很嚴重,我們也白學了,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個境界才真懂。難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們何必要學呢?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他說一切佛出現世間,只為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大事因緣。換句話說,佛說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個東西,你懂了就成佛。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注意!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之見、入佛之見。悟要悟道,入要證入,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最後要證道。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來都是好角色,都是心裏頭清淨、夠格的人選。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沒有一個涅槃是斷見,是去了不來的。什麼是涅槃?一種現象——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注意!楞嚴經剛剛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里去找?“諸法”講萬有一切,不論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世界萬有的事相,都在生生滅滅,變化萬端。為變之前,及既變之後,乃至變動的過程中,本來就在涅槃中。本來就是寂滅的、清淨的。要懂得這個,先要瞭解這個,這就是參禪,禪宗經常提到這一句。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現在去行願、修證,來生成佛。注意!這是他對出家弟子小乘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講的。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沒有三乘,只有一乘,這一乘是什麼?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把前面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連起來是很好的一副對聯,你一看就懂得大綱了。佛說這個菩提在哪里?就在這裏。乃至到了地獄、天堂裏頭,他也就在地獄、天堂裏。就算你在磨道中、六道輪回中,他都跟著你。諸法都在本位上,這是本體的功能。至於現象呢?世間相常住,世間萬有的現象,就是他的現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成了佛,你坐在這個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場。知道了這個以後,你可以方便說法,怎麼說都是它。

  法華經的重點又來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還給我們提重點,因他對小乘說法,怕他們智慧不夠,只好明說了。

  下面對大乘菩薩說法,他只說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成道與悟道的人,他怎麼說都對,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滅境界,他悟到這個道了。所以佛說他在說法時,雖然介紹了各種的修行法門,有時說小乘,有時說大乘,其實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經上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沒有說呢?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那個形而上的本體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雖然開示了種種法門,都是方便,所謂世間法,也就是佛法。

  法華經這樣講,維摩經也是這樣講。所以法華經最後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講的。法華經上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中間只有一個法門,並沒有在家、出家之別,也沒有出世、入世之別。

  下次我們再繼續講。大家注意:這個課還是向見地、修證、行願的方向進行。現在還在講法華經見地、見性方面的資料,沒有說修證,以後會談到。」







上一篇:轉貼姵文師姐的學佛心得分享
下一篇:從牙痛看修行!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6

帖子

86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0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0: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許多人對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弄不清,於是迷因緣者,稱為自然。您認為一切因緣都是“自然”來的。這“自然”不是中國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學思想派的自然哲學派。那個自然,是一個理念構成一個東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學,於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為一談。


這段的意思可能是這樣,他們把"因緣"現象認為是自然而有(生)的現象,這樣的知見反則是落入了"無因自生"(生),與佛法所講的萬法的根源是「如來藏」(不生不滅)不同,也與道家所講的"自然"(無生)不同。

雖然講「妄元無因」,但也不能說是沒有原因而出現,而是「無生」,不是如眾生所認知的真的有一個東西出生,而「妄」也可以說是「錯覺」,就像做夢,夢裡明明有一切,醒來卻什麼都沒有,夢裡的真實感,一切都只是「妄覺」。

只是這樣的「妄想世界」,不是真的有出生,但也不能說沒有,因為「妄」是因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而幻生幻滅的,並非是無因而能自然生出一切的因緣現象。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3

帖子

7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34
发表于 2019-11-9 2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許多人對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弄不清,於是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楞嚴經》於妄想中 立因緣性

《 佛說阿含正行經》從癡 但墮十二因緣


上面兩句經文,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立因緣性」意思等同「墮十二因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3-29 22:55 , Processed in 1.19569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