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慧與解脫(煩惱)貪嗔癡
老師在書中及上課時都有提到例如:修禪定在進入「初禪」和「二禪」時,通常都會有一種能量翻牆而過的感受。
在「解脫道」,最主要是以「般若」斷煩惱(貪嗔癡)稱為「慧解脫」,如果同時輔以修禪定則可做到「俱解脫」。
以「般若」在斷煩惱(貪嗔癡)的過程中,一樣會有類似「能量翻牆」的感受,每次「翻牆」後是「整體性」的「翻轉」,是從「本質上」的「轉化」,雖然還未完全根除,但也已經洗掉一層塵垢。
每翻牆超越一次,貪嗔癡就更淡薄一層,身心感覺清涼,貪與嗔變得淡薄,見聞覺知在面對六塵境界時,內心平靜,對於一切,「有也好」,「無也可以」,比較「淡然」,感覺活得更洒脫、更輕鬆,遇事更能泰然處之,有時貪欲和嗔恚的力量要起來但不容易起來,或起來一點泡泡後就不見了,就像大海從原本的「波濤洶湧」轉為「中浪」再進一步轉為「小浪」,到最後就能永遠歸於「寂靜」。
薄除「貪嗔癡」的過程,在歷緣對境中,不管「對內」或「對外」,皆「不思善、不思惡」;「不取不捨」;「不貪著、不抗拒」(「喜歡」,不代表一定要佔有、不代表一定要抓住不放;「不喜歡」,不代表一定要排斥、不代表一定要推離逃避),心保持如如不動。不斷以「般若」「觀照」「貪嗔癡」、觀照一切「當體」就是「虛妄」就是「空」。所以必須建立足夠的正確佛法知見,甚至「斷我見」。
但要做到翻牆超越,並不是如一般所想的,我們的「心」覆蓋了很多塵垢(我執),所以只要一點一點的清除就可以薄除,每清除一點就算薄除一點,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以「水平」來做比喻,只要我們心裏還有某一點的貪或嗔,這一點的貪嗔在面對境界時,就會讓我們在一整個水平的境界上都會起貪和嗔,
所以,人在起「貪念」或「嗔心」時也是全面性的能量勢力發起,並非只針對某件事或某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生氣時,容易把怒火牽連到其他人身上的原因。
這必須以「般若智慧」去不斷「觀照」及「轉化」貪嗔癡,每轉化一次,清淨能量就會增加一些,當清淨能量累積達到某個程度,就能突破,就能淨化一層的塵垢(我執),
在薄除的過程中,當感覺還有很多貪嗔的點或在面對很多境界都還會起貪嗔時,可能在某一個時節「觀照」並「轉化」到某一個貪嗔的點或境界時,清淨能量足夠,忽然就會翻牆超越,所以塵垢(我執)並非一點一點去除的,而是經過累積清淨能量,然後一次一層的薄除的。
「貪嗔癡」相對就是「戒定慧」,心不動,時刻在背後、在冥冥之中作用著,而非是在面對境界時起一個要「定」(不貪嗔癡)的念頭,然後再進入「定」(不貪嗔癡)中。
如果用佛經中的名詞來比喻,我想可以用「解結」來做比喻,「我執」有很多的「結」,每當「清淨能量」累積到某個程度,就能「解」一個「結」。
====================
以下引用維基百科來簡單說明「結」
結(梵語:saṃyojana,巴利語: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
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障、五退法。
斷三結,即身見、疑、戒禁取三種煩惱,得到(初果)須陀洹果。而(二果)斯陀含果是薄貪嗔。
綜合來說,主要的結縛有十種,前五個稱五下分結,後五個稱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
包含身見、戒取、疑(三結),加上貪欲、瞋恚。又稱五順下分結,下分是欲界的意思,這五結都是欲界煩惱,因此被稱為五下分結。
斷除五下分結,就得證聲聞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五上分結:
包含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又名五順上分結,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這五結的煩惱分屬色界與無色界,因此稱五上分結。
斷除五順上分結,證阿羅漢果。
=====================
這情況也讓我聯想到以前老師好像有講過,菩薩道修行到最後是必須轉化「第八識」為「智慧的作用」,應該也是類似如此的轉化。
還有「明心、見性」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斷修持「六波羅蜜」,「清淨能量」「充足」自然就能成就「無上菩提」,但從「初發心」到「成佛」,「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所需「修持」所需的「清淨能量」。
====================
這就如同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其力未充」的道理。
【文殊問閹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女曰:生以不生生為生義。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殊曰:死以何為義?女曰:死以不死死為死義。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
由此可知,有些佛法道理,譬如「斷我見」之理,如果只是表面的意識(第六識)知道了,這也無法解決問題。必須深入到意根(第七識),讓意根明理,才能改變自己,解決生死問題。因為所有事情都是意根(第七識)做主,是意根說了算,意根是有力量的,意識沒有多大力量,不能當家做主的緣故。
因此修行應該要讓「第七識」更加顯露,這會讓修行更有成效。
我個人的經驗,剛學佛時什麼都不知道,不明白「第七識」是什麼?,只是不斷思惟法義,思惟大腦意識所無法理解的各種「中道法義」,過程中,頭會痛,直到有一天忽然突破障礙,發現原來除了大腦意識以外還有個能思惟的心識(第七識),而過程中的頭痛應該就是在「消除業障」和累積「清淨能量」。
接著再以「第六識」「第七識」配合思惟更深一層的中道「實相法義」,最後,心的思惟,緊繃達到極點,直到「清淨能量充足」自然能再次突破障礙而「斷我見」,就像氣球爆破後沒有了束縛。
但除了「修慧」還必須「修福」,修「六波蘿蜜」福慧雙修才能累積足夠所需資量,才能「明心見性」,我想佛經中所說的「資量」或許就是我所說的「清淨能量」。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提供給大家參考。
|
上一篇: 大難大樂下一篇: 修行是為了站著說話不腰疼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