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可我覺得有點怪.似乎偏一邊?
黃伯軒:這篇文章是標準的空觀,還要再轉回中道,到空有雙融
黃伯軒:空觀對解脫道的力量很大,是不錯的方法之一,但會與世間法格格不入,會走到阿羅漢。所以要注意,還要再回到中觀。
李應生:這篇轉貼文和論壇裡"何謂真正的無我"這篇主題所討論的內容是一樣的用意。因為眾生迷執於"我"(有),因此才用對治法破"執有"。
有時用"中性"的說法,雖能讓眾生知道不能執著兩邊,但眾生卻又著於"中性"的說法,而心中的那一念顛倒"執"始終無法破除。
有句名言: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學佛修行也是一樣的,只要能破"無明"就是好方法。
因此,各種不同的"對治法"都可以嘗試,直到能徹底破除自己心中的那一念"執"。
所以,經文裡很多的用語,我們都要思惟其隱含在背後的真義,例如《心經》所說: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黃伯軒: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不是講若見諸相無相。
李應生: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不是講若見諸相無相。
伯軒師兄提出一個很好的觀點。
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文字來表示,因為切入點不同,所以要能分辨清楚才不會在思惟時產生誤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前老師有講過,這是見性的境界,所以和明心的境界是有所區別的。
明心和見性雖是兩個不同的境界,一般而言,明心是見性的基礎,所以在見性的境界中含有明心的境界及內涵。
在很多的經文及祖師大德的著作中,為了促使眾生能明心悟道,常會看到以"無"為主軸的用語。
不只心經。金剛經中也有一些這樣的說法: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六祖壇經也有這樣的說法: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以下是華嚴經中,佛說要成就大乘菩薩道"第七住""悟道"之前,其中"三個住位"所需修學之法。】
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
菩薩修行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
菩薩具足方便住。
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
菩薩正心住。
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
以上幾個案例中都用了"無"這個字,所以並非不能用"無"這個說法,而是觀看者能否明白其意義,如果觀看者落入文字相或有先入為主之觀念,那麼不管用什麼詞彙,都會是障礙,都會落入"法執"。
悟道的關鍵並非在空觀或中觀,因此不需要把空觀看作是"禁忌",否則老師也就不會講《根本大法- 空的法理與實修》這堂課,佛也不會講這麼多「"無""苦""空"」的菩薩道必修之法。
見道的關鍵不在於是空觀或者中觀,中觀也不表示就不會成就小乘之見道;空觀也不表示就無法成就大乘見道,就算因緣成就了小乘見道也並不表示就一定會證入無餘依涅槃(這兩者並非絕對關係)。
眾生從無始劫來就是顛倒妄執於"有"(人我執、法我執),而不管是中觀或者空觀,其用意都是在於破眾生之妄執,因此就如金剛經中所說:亦不能著於法相。
小乘見道和大乘的見道,一樣都是「中道無為法」,只是層次有所不同,這在金剛經裡也說得很清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差別在於是否有證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
因為大乘見道、必須累世累劫行六波蘿蜜才能有足夠的資糧在因緣俱足下而證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
而有些小乘見道者因為過去世並未薰習大乘法(發菩提心)或沒有培養慈悲心,這世又沒有遇見善知識,不知還有個究竟真理,因此才會在成就小乘見道後不知或不願累世修六波蘿蜜,所以才會直接滅除五蘊而入無餘依涅槃。
作為一名參禪者,應該要跳脫"有無"兩邊之邊見,但要注意,若執著"中觀",則反而落入如小乘之"法執",法執亦是一種"執有",參禪者應該讓自己的心開放,不應預設立場,這樣才容易真正入"中道義"。
金剛經:
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諭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以,參禪者不應落入"法執",更不能落入"文字相",才不會被經文所轉。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純粹是交流和探討,如果在用詞上有太過而冒犯的地方,還請師兄可以原諒。
老師:這裡我說明一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指「悟道明心」的境界,並非「見性」的境界。
李應生:好,謝謝老師的指正。
今天這個因緣,老師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李應生:經由老師的指正,現在就更清楚了,"若見諸相非相"也可以寫成"若見諸相而無相",就像六祖所說:於相而離相。於念而無念。其實是一樣的意思,"非"和"無"的意義是一樣的。
黃伯軒:感謝應生分享,以下我說明一下看法,我剛開始接觸佛法時也是從修空觀下手,可能比較相應的原因,我從空觀去做深度思維,看了老師的文章,也看了佛經,也看了佛書,還有網路文章。另外我也應用空觀去做觀行的行門鋷練。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整體提升的速度很快,所以空觀在般若智慧與行門應用,我很受用。但是後來約第三年我開始做調整,因為我接觸更多文章與深度思維後,尤其從佛經及禪宗公案裡給我更多的啟發,因為我遇到瓶頸,我就是從這裡開始不一樣思維,我開始對我看的文章及書藉提出各種的疑惑,我開始學習跳脫,因為我找了7-8本的心經或文章閱讀,都無法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所以我開始自己深度思維「空」的意義與背後的含義。我就在長達一兩個月日夜思維中,在某天騎機車時才證悟「空」的境界,關鍵在我跳脫「空觀」走到「中觀」,才產生這段另我意外的經歷。所以我並不反對空觀,反而我覺得空觀很好,因為「空觀」讓我曾經飛速的進步,但是真正讓我跳脫飛躍的是「中觀」,所以我才提醒大家修空觀要注意,還要再走到中觀會比較好,因為空觀一直深入進去,如果拿捏不好容易會走到嚴重的出離,對於更深的法義會有局限,這是我的個人經驗,提出給大家參考,並不代表我的經驗一定適合各位同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佛說各種方法都可以達到證悟及解脫。
關於解經及讀經,我困擾很久,到現在也是。因為佛經翻譯本很多,又經過翻譯者自己的加注,所以關於佛經的用語常常會出現每人解讀不同的狀況,其實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體證的各種經驗也不相同。所以我現在都以大意為主,看整段的意思,再思維看看其背後是否有更深的意義。應生引用的六祖壇經,因為沒有經過梵文譯翻,所以文字比較可以直接解讀,六祖在回答「無」後,接著在後面又再進一步解釋他講「無」的意思,這樣就很清楚他想表達的意思。但是佛經沒有進一步解釋,這就要讀經者自行解讀了。不過我不見議用六祖講的意思,去直接套用所有佛經講「無」的意思,這樣解讀可能會失去原意,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可以,所以還是要看整段佛經的意思會比較好,以上提出自己一點的看法。
我最近公司在忙幾個案子,到今天早上告一段落,所以最近比較沒有寫一些心得。剛才在出差回家的路上寫了一些看法給大家參考,各位如果有空也多多分享一些心得,或是在論壇也發表一些心得,最近應生非常辛苦經營星光論壇,終於星光論壇上軌道了,感恩。
李應生:感謝伯軒師兄將自己的經驗分享讓我們學習。
關於六祖壇經裡"無"的意思,的確是不見得適合套用在所有佛經的"無"的意思,所以我也只做一個舉例。
李應生:我覺得這次和伯軒師兄探討的根本問題是在於"空觀"與"中觀"。
我個人覺得"空觀"的內涵裡有"中觀",而"中觀"的內涵裡有"空觀",這才是真正的"空觀"與"中觀",如果不是如實觀,則可能不是正確的"空觀"與"中觀"。
藉由今天這個討論的因緣,讓我突然想起我的經驗,所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法理,老師在教靜坐的課程中也說過"靜極而生動"氣機就會發動。而我的經驗是,"空"也是一樣,"空"到極致時就是"有",此時"自性般若中觀"自然現前,悟入"知妄即真"而不再有"顛倒妄想",就會明白《心經》所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要做到這種程度也需要前提條件支持才可以,那就是"思惟觀行"必須深入,才有可能觀到"五蘊",才能在因緣俱足時而"悟",縱使未證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但也足以"斷我見",而可能達到十住位之第六-正心住位。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
上一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與「心經」下一篇: 參禪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