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09|回复: 0

什麼叫無住的境界?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135

主题

306

帖子

860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0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0-2-4 2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44 應生
什麼叫無住的境界?

無住時,就是識不存在時,識不了知時,識入深定時。沒有識時,就是不知法不住法時,那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境界;昏迷和死亡以及睡著無夢時,沒有六識,那時識心是不住的,但是還有意根的住。總之,只要有識,就有住,所以如果說意識心是無住的,就不對了。即使意識真的無住,也不是如來藏,即使意識不在意六塵境界,對六塵境界無心,也不是如來藏,悟得這種意識,不是開悟境界,離開悟還差得很遠。

真正的開悟是悟得如來藏本心,如來藏有住嗎?住在哪裡了嗎?如來藏沒有住,祂是真正的無住之心。如來藏看不見色塵,肯定不住色塵上,聽不見聲音,肯定不住在聲音上,嗅不到香臭,肯定不住在香塵上,不知酸甜苦辣,肯定不住在味塵上,不覺冷熱觸痛,肯定不住在觸塵上,不知道善惡是非好壞,也不知是世俗法還是佛法,祂肯定不住在法塵上。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所住,雖然祂無所住,卻仍然能產生一切法,祂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住生心的心。

六祖當時就悟了這個心,才說出五個何期自性。如果悟個意識心的無住,怎麼能知道五個何期自性?悟個意識的無住怎麼能成就佛道?外道們都把意識的無住入定的境界,當作涅槃,真是錯會大了。

還有人認為開悟就沒有意識了,那麼開悟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了嗎?如果是這樣,就無法生活下去,也無法繼續修學,等於死人一樣了。眾生不管悟與不悟,都離不開意識心,悟前用意識心思惟佛法參禪,開悟當時就用意識心悟個真心如來藏,悟後也要用意識思惟佛法,觀察如來藏更深細的體性,為人宣說佛法也是用意識心,離開意識心,寸步難行。所以說開悟仍然用意識心,所有的聖人都用意識心來應對一切法。

上面這篇網路文章,分享給大家共同探討。

10:52 阿德
看到師兄這一貼文時.我剛好在翻老師的(唯識略說一)

10:53 阿德
她講那麼多.你們聽得懂她在講什麼嗎?不是很清楚.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們人就是這樣.
對於抽象的東西.你越要表達得清楚.你一直講講到後來大家越不清楚.

10:54 阿德
覺得巧得有趣...

11:10 應生
我不太明白師兄上面這三段話的意思,可以請阿德師兄再進一步說明一下嗎?

11:12 David
哈哈,我認為這位作者可能不是因為抽象的議題而陷入越講越不清楚的窘境,而是他對於所謂的「無住心」、「意識心」、「定心」、「真如本心」這四個議題的內函,都還了解的不清楚吧。  
才會 「竹竿倒菜刀」!

11:13 阿德
第二段是我正在翻(唯識略說一)的內容.好像老師在回答一樣.時間完全剛好.

11:15 應生
原來如此,我明白阿德師兄的意思了

11:15 David
注意 「無住心」、「意識心」、「定心」、「真如本心」這四個議題的內函,要搞得清楚。

11:22 應生
是的,聽老師這樣提點了一下,就更清楚重點在哪裡了。

11:24 應生
在思惟上也能更清晰。

13:06 阿德
問一下應生兄.以上講(無住時,就是識不存在時)無住在這裡可以講不存在嗎?另外不執著也是常用的詞.不執著與不住又有和異同?

13:51 黃柏軒
這兩個意思應該一樣吧,我是這麼認為。它的意義應該是「接觸過,不停留」,像維摩結經講,天女撒花時,佛的弟子中有人碰到花時,花粘在身上,有的人花碰到身上就掉在地上。這個意境表示,花有碰到人,但是關鍵是花是否會粘在人身上。

13:58 黃柏軒
說識不作用比較好,而不是不存在。這裡講細一點,要分八個識的分別作用。在什麼狀態下,是什麼不作用?

14:04 黃柏軒
識除了不作用外,還有另一種狀態,是不可思議的智慧作用

14:05 阿德
我也覺得一樣.詞語使用習慣不同吧.不住如灑花之例.不住花之著身.亦不住花之不著身.

14:27 David
無心與不住心從字面上便可以看出他所描寫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14:28 David
不住心偏重於心起用之後的不執,有點「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味道。

14:44 阿德
那麼無心是指心不起用嗎?

14:52 應生
這篇文章裡所說的第一段就是指無心的狀態,還有深定的狀態,也就是第六識暫時不起作用

15:10 應生
但是這種第六識不起作用的狀態,與悟道後的轉識成智的情況下所講的識心不作用的無所住的狀態和內涵不同,也與真如本心本來就無所住的內涵不同。

15:27 應生
因為很多修行者容易把無心、無想定、滅盡定等境界當作是開悟的無所住境界,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所說的第一段裡,作者才會那樣說。但是作者在文中套用"不住"這兩個字而沒有區分清楚,所以會讓人看了不明白。

15:54 黃柏軒
悟道後並沒有轉識成智,應該是悟道時的轉識成智,而且悟道時的識心並非不作用,而是智慧作用

16:15 應生
其實悟道後已經有某個程度的轉識成智,只是還沒有圓滿,否則就和未悟道的凡夫一樣了,就沒有所謂的悟道了,也無法在悟後起修直到成佛,所以六祖才會說「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

老師之前也分享過,悟道時就是轉識成智的境界,雖然智慧作用也可以有識心的功能,但是並不能因此將識心的功能視為等同於轉識成智的智慧作用,因此悟道時,不適合說識心並非不作用,這樣的說法與轉識成智就會形成矛盾,容易使人誤解。

16:37 應生
補充一下,
老師之前也分享過,悟道時就是轉識成智的境界。

下面這一段是我自己的見解,
雖然智慧作用也可以有識心的功能,但是並不能因此將識心的功能視為等同於轉識成智的智慧作用,因此悟道時,不適合說識心並非不作用,這樣的說法與轉識成智就會形成矛盾,容易使人誤解。

16:48 黃柏軒
嚴格講,識心是不等於轉識成智的,沒錯,這原因要深入講種子的問題,智慧作用是因為無漏種子現形,與一般識心的作用是不同的。不過上段文我會這樣回答你是因為順著你講的「與悟道後的轉識成智的情況下所講的識心不作用的無所住的狀態和內涵不同」修改來的,想說這樣講比較順你的原意「識心不作用」。我想這是語文上的誤解而已,應生師兄知道就好了。

16:55 應生
經過師兄這樣的說明,我就了解師兄的用意了,感謝師兄。

17:04 黃柏軒
轉識成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既然是無漏種子現形,與一般識心不同,那就沒有所謂某個程度比例的轉識成智,這應該是認知與說法的問題。
另外六祖說的「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是指第六第七識,要再日常中繼續修行,就可以達成,但是前5及第8要在成佛時才能達到。我覺得這裡的說法差在,悟道時所得的智慧,是指什麼智慧?通常悟道時所證的有斷三結、破無始無明但未盡、得根本智、般若智慧大幅增加。

17:08 黃柏軒
其實如果要說第六識及第七識的智慧增加也是可以,因為第六識的思惟與分別判斷能力會增加、第七識因斷我見、會更清明有智慧。

2019.12.28 星期六

15:12 應生
對的,就如同師兄所說的,【「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是指第六第七識,要再日常中繼續修行,就可以達成】。

所以才會有在悟道後有某個程度的轉識成智的情況。

一切皆不離中道性,無漏種子與有漏種子,兩者之間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彼此有某種關聯性與影響性,因此兩者是不能完全切割開的。轉識成智並非是用無漏種子取代有漏種子,兩者之間應該是和合運作,因此即使是無漏種子現行,也並非表示有漏種子就會不見,(在悟道當下可以不受八識有漏種子的障礙,而證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但很快又會因為業力而回到意識境界。),所以悟道後才會有某個程度的轉識成智及悟後起修的情況。

悟道時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所體證的是中道性的根本智慧,這時破了無始無明,雖然還未成佛,在未來世重入輪迴後還是需要再次悟道破無始無明而繼續修行,但如果因此而說「悟道破無始無明但未盡」,這樣的說法好像怪怪的,因為無始無明破了就是破了,並不會有所謂破了又未盡的情況,就如同我見斷了就確實是斷了,只是我執還在而已。所以師兄所說的未盡,可能是指塵沙無明和我執、法執等等這些在悟道後還必須修證的部分。

以上見解與師兄交流。

2019.12.29 星期日
07:33 姜力云(Lee-Yun Chiang)邀請東妍加入群組
07:33 東妍加入群組

2019.12.30 星期一

09:48 阿德
德記得一年多前向佛陀教育基金會申請了一部華嚴經.26大本整整一箱.結果一年多過去了.我只看到第二冊.為什麼呢?因為讀第一冊的時候睡著了好多次.為什麼睡著了好多次.因為第一冊幾乎都在唱名.各方菩薩.各路神明.各類修行有成的眾生.幾千個名字吧.......
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篇幅來介紹與會者?需要將那麼多人的名號一一列出.而不是只列出為首重點人物就好?

我推測是這部經[太重][太華麗][太貴氣]了.需要如此多人的法力.精神力才扛得起來.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不知在座如何看?

真的是整整第一冊都在唱名....中間只穿插部份讚頌.

22:07 應生
這部華嚴經很特別,就像在社會中各個行業、各個領域,舉辦大型活動時都會有一些開場秀,然後讓其他支持者和來賓先上台分享並推崇一下活動和主角,最後主角才隆重登場做總結,這就表示華嚴經很特別很重要。

2020.01.09 星期四

09:49 黃柏軒
「悟道時破無始無明但未盡」是正覺同修會的講法,我覺得簡單易懂。無始無明是因為未證真如、不識真如,悟道時因進入真如本心,故說破此「無始無明」,但是因為無始無明包含了微細塵沙惑,故雖破了,但是無始無明在悟道還無法斷盡,只有成佛才能斷盡。我覺得這是一種說法,佛經好像也沒有這種說法,確實會造成大家的疑惑。所以說明一下讓大家知道這種說法的原因。

10:10 黃柏軒
有關無漏種子與有漏種子,要先說種子是什麼?種子是一種功能,一般狀況下都是有漏種子現形作用,但當進入悟道狀態時,無漏種子會現形,此時有漏種子並不會不見,只是暫不作用,為什麼會不作用?我認為是無漏種子現形的能量很強,會蓋掉有漏種子現形,但是悟道時無漏種子現形的能量雖然很大,但是就像是脈衝一樣,能量猛力發出後隨之降低,當無漏種子消失後,有漏種子會再現形作用。

我舉以前我騎車證空的狀態時,當下的五根是暫不作用的,眼前所見不是道路、車子,所以眼識是呈現另外一種景象。雖然不是悟道,但是這種類似的經驗,就是證空的能量發起,會使部份的作用暫時停止。再舉例有人靜坐入初禪時,會有突然聽不到外界的聲音或是閉眼所見顏色會由黑色轉為見光或其他狀態等等。用這些例子來推論悟道的狀態。

20:01 阿德
依照伯軒兄的說法.[進入悟道狀態時,無漏種子會現形].也就是要有無漏種子.才能談到現行.那無漏種子是在修行淨業時的積累吧?所以雖言頓悟頓悟.之於種子的儲備.應是漸的過程吧!

21:02 黃柏軒
依每人皆有佛性可知,無漏種子每個人本具有,只是不容易遇緣現形,此緣即是智慧

2020.01.10 星期五

08:59 阿德
今晨靜坐醞釀出一種想法.
有漏無漏是相同種子的不同狀態
而成佛與悟道的差別在於
悟道的轉態受時間約制.會再回轉
成佛的轉態不受時間約制.不再回轉.

09:20 姜力云(Lee-Yun Chiang)
我有類似經驗,在我接觸星光同修會後,大概兩個月就發生以下狀態。我在一次練習靜坐時,突然眼前轉為見光,接著我的五根都不作用,眼識狀態改變(不需要距離來看清楚是什麼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鼻子也聞不到氣味,沒舌頭,也沒有身體的存在。因為第一次,我回來後,整個心臟承受不住,差點掛了。

2020.01.18 星期六

11:52 應生
其實我所張貼的該篇網路文章以及我在該文章後面所做的一些相關說明,主要是對於悟後的狀態所做的說明,如其主題:什麼叫無住的境界?

我想應該先將「悟道的機制(種子的作用)」與「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謂進入悟道狀態)」區分清楚,以下是我的見解,與大家交流。

因為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所以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進入悟道狀態)」,當下所有的八識種子(有漏及無漏種子)應該都是暫時不作用的,就如老師以前課程中分享自己悟道的經驗,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沒有一切現象(因為種子不起作用),但是卻又蘊含無限生機。我想這就是老師所說的「空性、有性」也就是「中道性」,我想以方便來說,這就是「如來本心的本體功用」或者說「本體功德」,與種子作用不同,種子是有「變異性」「可薰性」的,因此才有所謂「變異生死」。

「有漏和無漏種子」都是可以受「薰習」的,也是一體兩面、和合運作的,因此才能「轉識成智」。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體功德」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六祖在悟道時才會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底下也有十大論師的對於種子薰習的各自主張簡介。

種子的作用可以讓眾生修行產生「智慧」,在「機緣成熟」時以「一念相應慧」與之相應,即可體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就是底下經論中所說的「一念相應慧」的意思。

舉例來說明「一念相應」的內涵。當深入觀照、思惟而返觀照見「識心(見分)」本身「能」亦是生滅無常、虛幻不實,當下「能、所」俱滅,沒有境界可言,因為有「能、所」對待性,才會有境界。

所以在返觀照見自體的虛幻不實,此時即不會再執持自己的存在(斷我見、伏斷我執),同時能「一念相應」而體證沒有境界的境界(無我即我)。

在這裡有一個根本心態的區別,在悟前,會執持自己的存在,會恐懼自己的滅失。而在悟後,則不再執持自己的存在,即使自己會「灰飛煙滅,不復存在」也無所畏懼。因此諸佛菩薩才能為「佛法、眾生」捨身忘軀,無量劫不間斷的重入輪迴廣度眾生而不疲倦。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十大論師
註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十位論師。全稱唯識十大論師,又作十論匠。即:(一)護法,梵名 Dharmapāla(音譯達磨波羅)。(二)德慧,梵名 Gunamati(音譯窶拏末底)。(三)安慧,梵名 Sthiramati(音譯悉恥羅末底)。(四)親勝,梵名 Bandhuśri(音譯畔徒室利)。(五)歡喜,梵名 Nanda(音譯難陀)。(六)淨月,梵名 Śuddhacandra(音譯戍陀戰達羅)。(七)火辨,梵名 Citrabhāna(音譯質呾羅婆拏)。(八)勝友,梵名 Visesamitra(音譯毘世沙密多羅)。(九)勝子,梵名 Jinaputra(音譯辰那弗多羅)。(十)智月,梵名 Jñānacandra(音譯若那戰達羅)。

以上諸論師之立義互有不同,於種子論,難陀等主新熏說,護月(非十大論師)等主本熏說,護法則主本有新熏合生說。又於四分說,火辨與陳那(非十大論師)共立三分說,親勝、德慧等唱二分說,安慧取一分說,難陀、淨月等主二分說。以上二種論點,以護法、安慧二師之說最有力,後來亦分別由玄奘、真諦傳至我國。據傳成唯識論係合糅十大論師釋論之作,主要乃依據護法之說,即明顯屬護法系之著作。
========

須摩提長者經:佛云:「……我爾時伸手按地,魔眾眷屬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覺之法,當現證驗,應得成道。爾時即集無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法輪,自得成就,亦復成就一切眾生。」

菩薩藏經:「爾時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住不可思議無垢定,降伏惡魔,所有諸法可知可見可覺。於夜後分、明星出時,以一念相應慧,行滅苦道,得證醒蝴。」

大寶積經卷111,佛云:「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

大般若經三九三曰:「從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起信論云:「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智度論九十二曰:「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名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
========

還未修至最後身菩薩的,如初悟道的七住位菩薩,因為還有較多的業力,因此在「一念慧相應」而體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很短的時間就會再回到意識境界。

回到意識境界後,因為體證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中道性」及「無漏種子」已經發起而有了「根本無分別智」,因此轉依此「根本智」開始修證完成五十二階位的菩薩道直至成佛,這個過程不斷的薰修「有漏、無漏種子」,這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沒有境界可言,平常說證入涅槃境界,那是方便說。「涅槃」是「無智亦無得。」

所以「無住的境界」正確來說,指的是悟後的無所住之智慧境界,也就是前面老師所說:不住心偏重於心起用之後的不執,有點「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味道。

「有漏和無漏種子」都攝藏於「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就是「真心如來藏」,只是因為種子起現行而名稱為「阿賴耶識」,因此如果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還有種子起現行,那就不能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成佛後,「阿賴耶識(第八識)」轉稱為「無垢識、阿陀那識」而非是轉稱為「涅槃」,兩者的內涵不同,所以「涅槃」是「涅槃」,「識」是「識」,這是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角度來說。

雖然無漏種子不是識性所攝,但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言,無漏種子也不能視為涅槃本體。

以上述為基礎法理而言,是初悟道菩薩的狀態,就如起信論云:「一念相應,覺心初起」。
因為覺心初起,所以無漏種子的智慧還尚屬薄弱,有漏種子的煩惱業障還很深重,因此在悟道時,會有種子似乎都不起現行的狀態(暫時伏斷我執、法執),但其實還是有些微種子(無漏智、清淨識)在作用著,也就是所謂的「無漏無為法、無漏有為法」。而這時所起的種子作用並不會影響「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涅槃性。

這也就符合老師在唯識課程所說:
1:唯識認為悟道時(見道位)前七識暫時停止作用 !  (稱為 伏斷末那識)。
2:但《瑜伽師地論》中又提到並非所有的有餘依涅槃前七識都不現行,只有阿羅漢的有餘依涅槃第七識才不現行 !  似乎暗指見道位和菩薩修道位在無漏智現前時,仍有第七識特殊的作用。  

所以在「悟時、悟後」,「有漏和無漏種子」都會起作用,只是作用的程度和內涵不同。

而隨著無量劫行六度萬行,不斷重入輪迴、不斷重新悟道、修證、轉識成智,無漏種子(無漏智)及有漏種子(清淨識)越來越趨近圓滿,在菩薩道上地地增進直到成佛,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大菩薩能沒有「隔陰之謎」的原因。

而再進一步這樣想,如果以方便來說,成佛後或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可以轉稱為「無住處涅槃」。

也就說「有漏和無漏種子」薰修圓滿,這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自性的功德光芒完全顯露而不再受種子遮蓋,雖然說轉識成智,但識的功能還是在,否則諸佛就無法化身為各類眾生在各處度化有緣眾生。

所以成佛後是可以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漏智」「清淨識」同時俱現作用而無所障礙,因此才稱為「無住處涅槃」「大圓鏡智」「無垢識」。

「涅槃」「智」「識」等等一切有為法及無為法,不管延伸細分有多少,都不可將其視為完全分開而獨立的自體,因為「一即多,多即一」一切皆不離「中道性」,所以稱為「一真法界」,這也就是佛之無處不是涅槃的境界(無住處涅槃)。

這也就是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在悟道成佛後(當下已經是無住處涅槃),還能以肉身在人間示現生老病死並且說法四十九年,也能在天界說法。

2020.01.19 星期日

12:08 阿德
「有漏和無漏種子」都是可以受「薰習」的.我的想法比較偏向無漏與有漏是相同種子的不同面向.而此面向因修行智慧而有轉態的能力.

21:55 應生
這就像是一棵樹長了兩根樹枝,既不是完全各自獨立的兩個樹枝,但卻又能有各自的發展。







上一篇:於一切法,不即不離的既現實又超越的生活。
下一篇:這才是無住…………
借假修真;假亦真。 能知能覺;能作用。 我就是我;水中影。 真妄和合;一實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3-29 19:17 , Processed in 1.18101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