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8-10-23 16:19:06
|
顯示全部樓層
: Y4 Y# z9 P$ I) X% x/ q9 ^# E4 ]這種什麼都用「否定」說法,比較像是「苦集滅道」的思維與做法,反而與「常樂我淨」講的恰恰不同。
& E6 t! I9 v7 }+ v: F- ^" k! w: i連否定都徹底否定的講法,就像是連空也徹底空掉一樣。這種狀況在平常修行時,可能會用否定一切的方式,建立了什麼都是假的觀念後,在實務上也認為什麼都是空的,其實以本心來看是沒錯,怎麼說都可以,但是在修法上這樣子容易走向小乘的軌跡。
3 Z4 i8 N: o8 _1 h4 z( M但是在所有的禪師案子中,沒有人用否定的方式在悟,反而在悟道時都很「活」,而且怎麼忽然進去的,自己也不知道,決不是用否定的方式,全部否定我以後進去的,而是跳進去後,「我」自然就暫時不作用了。其實這是講法的問題而已,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 {7 }- U, r# E3 e4 B {5 B
要講真如本心第一義本來就都是「本來無一物」,這樣子講是對的,但在實務修行操作上不是這樣子。在實務上建立「本來無一物」是很重要的,但不是用否定的方式,建立「本來無一物」觀念後,再來就是實修了,在實修過程,因為我們的「我」並未斷,所以業障習氣會一直流出,所以透過提醒自己、不斷地思惟、透過內觀、透過功法來慢慢轉化,把「我」轉薄了,生活就自在了,如果沒有「我」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也沒有意義了。所以有「我」是很重要,不是否定「我」。
. \4 E& D% `6 @以上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0 h- n4 N" J5 S0 f% f$ |' t& e- j
* u5 z; B9 P3 O8 K( K# @( d客人回家您好:
0 [- d9 c; K- y/ f從您所說的角度來看,也有您的道理,也沒錯,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 ?1 A: ?0 H5 M然而在這同時,我有一些不同面向和層次的內容,想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在學佛路上能有幫助。
|: O; \" w2 s9 o& I$ ~3 M! {. @3 A8 I+ \& d
「常樂我淨」和「苦集滅道」看起來是相對的,但「常樂我淨」卻是以「苦集滅道」為基礎而修。如果要「見道」則兩者皆不可執著。( H+ r* b& e P+ N4 u- j2 l" X
$ g, A u) F0 n2 g9 ^
「苦集滅道」是佛在初轉法輪時對「妄執有"常我"」的眾生所講的,「常樂我淨」是佛在世說法後期針對二乘人講的,希望能使之「"迴小向大""發菩提心"」,而佛沒有在"初轉法輪"時就講「常樂我淨」就是怕弟子在還未建立基本的「無我知見」前,會因這個說法而「執著有個"常我"」而導致連二乘人之「"見道"的"斷我見"」都無法成就。所以說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這一點,學佛的行者必須特別注意。
! q8 y% ]% B7 d* E* F: v! o$ T7 T' F# Z, G" [8 M
所有的眾生學佛的「初發心」都是因為「苦集滅道」而有的,因為感覺到「苦、無常」才會想學佛,希望能脫離「苦」,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因為這樣才出家的,這是所有修行人的基本動機。
" v$ i" G1 k( ^) @2 |. \8 i: f8 Q4 L% d2 r V( Y& y. P
修行人如果從過去累世一直沒有建立「大乘菩提道知見」,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培養慈悲心」,這一世一接觸佛法就完全只以「解脫苦為目標來修法、修禪定」,這樣在「見道」後就很有可能會成為"定性聲聞"而永遠無法"迴小向大"。但是對於一個有薰習大乘知見有「發菩提心及培養慈悲心」的修行者而言,這點倒是不用擔心。: X! v5 D @( u+ ^* x7 D
* I' F8 E1 z, w4 l9 G+ i0 D4 t) v而在參禪時,「否定」這兩個字的「意義」,在不同的階段和情況下有不同的用法,但是「用意」都一樣。「否定義」不一定只用「否定」這兩個字來做「表現」。" G, e: [5 }; Q; W3 G9 M; R
# ]9 o& L q1 J! R2 J就如《六祖壇經》裡的幾個案例:
* J) L. }( C4 f& h# A六祖對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J3 v; U c3 j6 L* _# @* G. K
$ _; I# w+ m$ e( p& o" A7 S
禪者智隍向六祖參學: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
* c" [" }2 |& {( H# D8 l4 U6 y6 G( x1 p( E: ], ^$ |5 h1 q
又說: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Z6 a1 S$ O+ s3 f+ a0 _6 k2 A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6 b$ V8 d- O& g; m$ ~! _2 t7 I# c. ^0 Q6 M
「本來無一物」本身就是「否定句」,如果不是,那就成了「本來有一物」了。% k; e' G( o( f4 R
7 r; g, Z4 Y& T' \2 B
上面所有案例中,都是「否定義」的用詞,當然,使人悟道的方法不是只有這一種"說法和做法",還有很多方法,因此才會讓人感覺悟道時是"活"的,因為每個人因緣不同,而用「否定」的言論也只是一個「接引的契機」,因此「不可"執著於否定"而衍生更多的"定義"」。; M G' d- z, |. [% P' T e
% N2 W# Q; t7 r所有的佛法都是「否定法」,都是為了要「"破除"眾生無始劫來的"迷執"」,因為眾生"偏執"迷於一端故,因此才需要各種善巧方便之「否定法」來破除眾生在當下所「妄執之邊見」,完全破除才能入於"中道義"。4 x: ?8 W/ {# }6 |6 Y0 A
3 Q2 C/ }- G! @# j2 P
* G7 t; ~. X b, w6 D/ y( o
參禪修行有「頓悟和漸修」兩種方式,您說的應該是屬於「漸修法」,也值得同修們思惟。但除了"漸修",我想提供下面不同的說法,讓大家在"參禪"時可思惟。
4 ]- x- x) E9 X5 X) K% |) H) i+ u$ u" }# q1 S
眾生就是因為把「我」看得很重要,才會無法「見道—斷我見」,而「"否定我"並非"斷滅一切"」,而是「見到真正的我」,這就是禪機所在。
( h0 r- [, X4 R7 d7 H) U q
6 L8 G4 x' t5 _$ q5 R. \* ]( X「本來無一物」不是「觀念」,「悟道」並非是先建立某個觀念後再實修,也非是把我轉薄了。「悟道」時所進入的境界,的確是「無我」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不會「感覺我重要或不重要、有意義或沒意義」,就算從「真如境界」回到「意識心」的世間也一樣,所以「斷我見的見道者以此般若為本,才能自在的生活。& H2 S% ]3 h0 g3 z& t- a
% x: m$ P1 _% C5 \5 \ X
藉由在老師的這篇文章中,形容悟道後在現實生活中歷緣對境時的感受也能略知一二。: _. i4 P# i' M' Z Q$ K+ Z
【出離心形成以後,我還是我嗎?】2 `, M- D) O7 x
http://www.star-bbs.com/forum.ph ... id=61&fromuid=9
2 N2 s' Z& I% {9 i(出处: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8 Z3 g4 N) ~3 @- y( h- O7 X4 u+ a
$ Y: h/ S' ^6 @
& K$ {7 W+ @9 I! p; t; y
+ { h" i1 _! o4 a' N- E5 @
+ j5 ]/ L8 l! Y- }, ]0 y. N& E4 C7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