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3|回复: 1

無分別心與智慧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關注本帖

63

主题

150

帖子

19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5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9-6-12 14: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导航菜单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分別心」,重點是「不可能沒有分別心」,所以「有分別心」但是要注意「起煩惱」。

接下來講法理,「分別心」就是前七識的作用,由第七識(靈魂或是我)主導,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對外境分別,前五識的分別是訊息攝取,比如眼睛看到前面有一位男人開著一輛名車載著一位漂亮女人,但是其實眼識並不知道男人、女人、名車,只看到畫面,為什麼會知道男人、女人、名車,是由第六識分別來的,因為我們人定義這個東西叫做男人、女人、名車,我們剛出生時也是看到男人、女人、名車,但是男人、女人、名車的名字是我們學習知識名言後知道的,而不同民族給男人、女人、名車的名字也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到影像後,由我們學習的記憶做分別這就是第六識。而我們一般常講的分別也主要是講「第六識」的分別,也就是第六識是分別心,所以常常掛嘴邊說不分別、無分別心是不可能的,因為第六識的力量只有在幾種特殊狀況(睡著無夢、昏倒、無想定、滅盡定、涅槃等)才暫時不作用,其他時間一直都在。


回到主題,「無分別心」,那為什麼佛教常常講要「不分別」、「無分別心」呢?


林勝義老師說:
佛教所說的「不起分別」,是指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外在環境的任何訊息或境界,都保持非善非惡、非黑非白、非對非不對的心中不起分別的狀態。
心中不起任何「作意」,不評論、不判斷、不分析,只是默默的靜觀,這種不作用的狀態叫做無分別心!


看到上面林老師講的說明,我們來做法理的解析,讓各位更瞭解:
「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外在環境的任何訊息或境界」,這一句已告訴我們五識已經作用,而且接收外面的訊息,例如我們眼睛已看到男人、女人、名車的影像。


「都保持非善非惡、非黑非白、非對非不對的心中不起分別的狀態」,這一句是關鍵,當我們看到了男人、女人、名車影像後,第七識(我或靈魂)會透過第八識驅動第六識分別了男人、女人、名車,給他的名字是男人、女人、名車,到目前為止只要是眼根正常的人會出現相同的狀態,當然不同的生命型態看到的影像會不同。
接下來第七識會出現關鍵的思量作用,在這個階段每個人就開始不一樣了,每個人的煩惱業障不同,出現天馬行空也不同,因為第七識()會把「根本煩惱」帶進來,這很正常。所以重點來了,主要是第七識的力量在主導,所以「不起分別」、「無分別心」來自第七識,是第七識不再軀動第六識作分別,我們平常所謂觀行觀照也是第七識在內觀,稱靈魂的覺醒。當我們第七識第一次軀使第六識分別外境後,第七識又再一次對外境做出思量時(根本煩惱會進來),透過內觀,第七識覺醒會暫停或減少再做過多的分別作意。例如有人說,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就是這個道理,第七識沒有過多第二階段的其他思量,只是單純做第一階段的吃飯。
有人會說講很簡單,做起來很難,確實很難,所以我們才要修行,要一直練習,修行就是一直做、一直練、一直修正。

為什麼專心吃飯很難呢?因為在實務上,除了大家都知道吃飯時不要再想其他工作的煩惱、家人的煩惱、身體的煩惱等等外,在吃飯時會出現這道菜怎麼那麼不好吃、怎麼喝了熱湯後覺得很熱、為什麼旁邊有很多蚊子、為什麼隔壁桌小孩在亂叫很吵….等等許許多多的環境干擾。所以第二階段的第七識會很自主的活耀起來,「俱生我執」的力量會出來,凡是讓我感到不舒服,我都要去處理,至於怎麼處理就看個人內觀力量、平常累積的智慧見地、煩惱降伏的多少而有差別。


「都保持非善非惡、非黑非白、非對非不對的心」,這是建立一種不二元對立的分別,不是沒有分別,是一種類似中道的觀念思想,這種思想的建立與鍛練有助於我們對第二階段第七識的煩惱作用力量作對治,算是一種助力,但是這種方法不能亂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要看狀況、看環境而運用,用錯了變成阻力,變成是非不分、善惡不分、與人脫節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社會、影響家人關係、無法工作等等。

在我的經驗上,訓練這種不二元對立分明的思想,可讓我們在第一時間面對事情,先「客觀」及「平靜」下來,平常面對事情我們會因為習性而衝動,通常是煩惱業障現形的第一反應,所以先把第七識帶來的煩惱業障先止住,讓第七識保持覺觀,通過這樣的過程,以白話講是先冷靜下來、保持清醒,再來面對問題,這時候的分別心作用會比較有智慧來處理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用分別心好好的分別事情的對錯、是非、善惡,因為很多事的判斷如果都從自己主觀認定,很容易錯判、也處理不好事。


林老師講的第二段話:「心中不起任何「作意」,不評論、不判斷、不分析,只是默默的靜觀,這種不作用的狀態叫做無分別心!」這種「無分別心」的用運,如上段所講的,這是第七識,適用在面對事情的第一時間點,降伏煩惱業障用,讓第七識保持醒覺、客觀、平靜。但是接下來是否繼續用這種方式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看環境、看對象、看事情…..綜合講是要看智慧了,這種「無分別心」的方式拿來用在「工作上」或是「家庭上」是很難用的,通常會很慘比較多,偶爾可以用而已,凡是還是要自己試試看就知道好不好用了。如果發現用了以後工作不順利、人和不順、家庭不順,我們就應該知道是用錯了方法。在實務上發現,我們的分別心運用在對「非有情」上比較好運用,但是如果是「有情」像與人相處,因為「每個人」是有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自己的情緒都不好控制了,還要控制別人,還要與人相處,真的是相當不容易,所以常常出現許多修行人躲起來自己修行,在社會中面對這麼多人要修行確實是更困難的,但是我們知道真正的修行,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此「淤泥」就是人間煩惱事,需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這時有人會問,怎麼在第一時間點能「無分別心」,讓第七識保持醒覺呢?心中不起任何「作意」,不評論、不判斷、不分析呢?通常這種第一時間,在實務上時間的運用很短,只有幾秒鐘,也就是當下自然會進入「無分別心」,第七識透過這種洗禮後,第七識的覺醒力量比較強,接下來再處理會比較有智慧。哇!講的太玄了,怎麼可能第一時間幾秒鐘會有這種自然的能力呢?

他的差別在於一般是遇到事情馬上就反應,而這種覺觀是遇到事情會先「平靜」暫停幾秒再做反應。怎麼做?答案就是不斷地練習。這不是廢話,我也知道要練習,怎麼練呢?去問林勝義老師,哈哈……


其實林老師在上課中都有講過,也用一些例子說明過....去看網路線上課程….


我知道你想打我,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上面講了這麼多,是屬於動中修觀運用,是屬於行門,是般若智慧再加定力的運用,你發現了「般若智慧」沒講,這是偏於心法的,屬於思想改造,哈哈。其實是智慧見地,平時建立出來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會影響到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思維習慣與判斷,思維中也摻雜了我們的煩惱業障,所以我們思維可以改造、可以進化,把煩惱業障減除會讓我們的思維更清楚、判斷更正確、更有智慧,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思維,是對整個宇宙、生命的運行進行深度瞭解與證悟,佛法裡很有名的「空」進行思維與體證,進而對「空性」有深刻的體證,這才是真正最強大的力量,叫做「般若智慧」。當然這樣的般若智慧分很多不同層次的證量與階段。


思維的模式進行改造後,思維的力量在平常就會自然的流出,在動中修觀後的運用會自然跑出來,不是刻意的。把它講成習慣比較好理解,因為習慣改變了,改成另一種習慣,例如我們有一個長輩每次吃飯都一定要喝湯,造成很多困擾,經過溝通後無效還是要喝湯,我們為了家庭和樂就順應長輩,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思想的交錯激盪,最後我們選擇改變自己的思想,在改變的過程,一定會覺得不順、卡卡的,經過幾次的鍛練後就習慣了,其實是思想轉了、接受了,思想就變成很自然了,以後面對這位長輩,很自然、也很愉快的配合他,不會刻意。這樣的舉例說明是方便說思想習慣的改變。


回到修行面,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不只是這種小事情而己,所以要改造我們的思想要全面化,必需透過各種的正知見、深度思維來學習,建立智慧見地,內化到思想裡,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以後就會自然的運用上,你自己都不知道就產生了。所以我們向佛學習、看佛經、聽善知識說法、觀察世間萬物的運行、進行深度思維與生活中的各種連結….等等很多面向,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思想的改變通常不是馬上就改變的,因為思想全面改造不容易,裡面有我們的煩惱業障在阻擋我們。


林老師在上課中曾告訴我們利用因果觀、因緣觀等等來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這種就是思想改造,平常就要常常拿出來思維,不要每次都等到事情來了才在想,效果會打折扣,因為平常就思維建立起來,才能部分內化到心裡,事情來了我們的正能量思想會自然的流出來,我們的痛苦程度會不一樣,我們能解決事情的能力會不一樣。另外一提,上面講的「保持非善非惡、非黑非白、非對非不對的心」的這種類似中觀思想也是一樣可以平常拿來思維,甚至我常會運用「空觀」來輔助一下,當我們常思維理解了萬法運行的道理、理解了生命的本質,雖然達不到實際證悟的力量,但是透過這樣的思維,讓我們能不同程度的解悟真理,就能發揮觀行的思維力量出來,對很多事情,我們會放比較開,比較不執著許多事,對世間的人事物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會覺得正能量很多,會比較快樂,就這樣自然發生了,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因為這是慢慢形成的。後來我發現是因為我變了,很多同修在修行一段時間後也都出現了改變,別人都看得出來,反而自己不知道,因為這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所以自己不知道,就像身高在長高自己不知道,一段時間後才看到明顯的變化一樣。


最後我跟各位同修分享,正知正見很重要,它可能會影響我們修行的道路,方法偏離了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法理要懂,實做起來才會事半功倍,自己要能獨立思考,才能舉一反三。




上一篇:觀行~安住與真相帶來的解脫
下一篇:功夫要練內力,觀行先學會內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330

帖子

1348

积分

星光傳法助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48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9-6-12 15: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rs.Sardou 于 2019-6-12 16:37 编辑

哈哈哈哈又好讀又好笑的一篇法理。
我可以來佐證,當觀行的動中定力、思維力發揮出來,“對很多事情,我們會放比較開,比較不執著許多事,對世間的人事物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會覺得正能量很多,會比較快樂,就這樣自然發生了,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因為這是慢慢形成的。”,真實不虛,而且那個“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是很科學的。
怎麼說科學呢?
你不會認為我們把飯吃下去之後,腸胃自己會消化食物是一種迷信吧?
我們的概念思想對腸胃消化食物,有多少幫助?我們不知道食物是怎麼消化的,能阻礙腸胃工作嗎?
概念化的煩惱思想,不止不能幫助食物消化,還會妨礙,心事很多、情緒很壓抑的人,腸胃都不好,食物消化不良,我們放寬心,不知道食物怎麼消化,只知道飯後散散步,讓自己心情平靜愉悅,也不要去吃太難消化的東西,吃健康一點的,有毒的不要吃,如此,會幫助到一點點,消化更好,健康更優。
但整個消化過程我們是不知道的,不是我們“做”的。
靈性的成長亦如是。
我們通過行門功法的鍛煉,正思維的鍛煉,盡量減少、淡化,甚至可以的話,斷煩惱結,讓靈魂的功能復甦,也就是讓靈性的消化系統復甦,靈魂抬頭了,我們吸收的法理,我們轉化煩惱業障的用心,會“被自己消化”,不一定需要完全意識到,事實上也不太可能完全意識到。最深的內在消化好了一塊,會從潛意識往上推,浮上來,我們就意識到了,意識到的時候,通常一個相當大的身心轉變已經完成。
足夠多的量變,引發一次質變,這就是修行,工夫慢慢磨練的過程,一站一站走回家的過程。就是老師的名言:“修行是一個複雜的身心轉化工程”。
講得難聽,等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思考得到,是已經消化完了在大便了。
營養都被吸收起來,去全方位發展和健全我們的人格氣質,我們就是人格氣質一直在變。
這是實修實證者一定有的現象。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機版|星光佛法論壇-星光同修會-佛教論壇

GMT+8, 2024-3-19 12:55 , Processed in 1.20309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