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勝義老師說:
. h8 \9 U. G! B3 v0 i/ i% K% r0 z$ E: \/ [
各位先不要自己在文字障礙裡,讓自己越陷越深!' B: D/ q7 }& m
對修行的實質不見得有幫助。
3 }; T7 s# {& K- L可以有,但不要一直陷進去。" N6 g$ B1 A" F. Y& Q2 W2 C7 \
. A2 \- l1 Q5 u, I你們討論這個題目已經又點像是在討論「白飯」和「稀飯」有何不同? # T$ j/ O: s; u- }% t% O# A3 b
在定義上或內涵或營養的範圍上,前者較廣泛,還是後者?& D* S) n" n: _. Q% e4 U4 M$ n* n" j
a1 l/ ]0 a* ]$ m7 I請問是先有白飯還是先有稀飯?/ Y: q8 [* A: n" o1 N
請問二者的本質、型態和功用有何差異?
6 Q, P( ~. Q) h) W2 i6 _$ m; }8 `* D1 w: j1 D
請問煮成白飯和煮成稀飯有不一樣的定義嗎? 有針對各別的形成而有的各別的煮法嗎?% n# y# m+ Q, n' k
7 c! l% S0 v% u( S' P- p) A* |: o
請問.....
* M$ C& O% b4 o+ _8 a1 j) D7 Y: d! c/ A3 P/ e2 `( e
修任何法門修到一門深入時,都會熄妄心,止妄念,這時候就會靜心;# C! ^5 W _) ?: s& p! t
再修下去,程度加深,就可能達到停止一切的念,叫做「得止」。
7 h1 E; \! |, c再深入,就有可能「得定」。
% w6 J! ?' k. E9 p! W當得定時,我們稱這種身心俱忘的境界叫做「證空」了。
7 ^# Q) a" T( o5 c( o& j: W+ U( W. F& A( H. F# C+ i& k
然後.....0 o/ f) Q8 A+ A5 n; R* q
* R, V& E/ B% V$ `! X' v; Z. s6 ~我們就好好回歸實際的修行,去紮實地一門深入修持吧,直到你真的入定,便可實際體驗到什麼叫做「空」。; H: W( B0 G+ r: m
+ g2 z2 I# E2 k8 l0 \* N$ m9 j" X; U
所以,就讓我們按照教學,好好煮一碗白飯和一碗稀飯吧。
% n% }1 P# h" g0 @然後吃下去,
8 L$ D+ ^2 s( }- x/ a( O你就知道答案了!
# b/ ~( u- Z+ B/ Q3 ?% L: i& R& {原來,
0 N6 |. M* f6 {" r+ r) }/ `% |- _他們都是飯。
5 y9 S7 s2 \8 m* a& d6 @. d
! j9 L+ o4 [$ y5 Z; r未到地也可以,是比較淺境的「空」,比較像是「止」的境界!3 @) ~* @* q9 \9 X
所有的行門都是修空的行門!
# K9 P$ i2 i0 ^3 L8 w/ J. A b& n一門深入到一定程度,都可能證入空境」。5 S' g( W8 J8 }% g }9 u9 T$ U
要修行,請先修「止」。
/ ~; s; E+ N9 v @$ m& K7 e0 y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轉化我們身心靈的業障,所以...0 j' b, r5 I& R7 [( f! @% t
) d6 t; G! G5 G3 s9 g/ r修深定的目的最終還是在「轉化身心靈」!
# I$ C: w$ K5 T' D G/ u4 m雖然它還有次要的附加價值,就是可以讓靈體變得較容易「進出三界」。/ ^- c* X# T% o) V( |/ }* F+ O5 f
/ ]( J# |, ~1 O( d) v修止、修定、修觀、修慧、修慈悲、修布施、修持戒、修一切....' {5 ]0 j; A I; ]7 y
; J R# k9 {8 @, H p" v
全部都一樣,8 g/ v0 |* K+ m5 J7 {' B* I
$ C5 h1 M4 U/ p/ ^
一句話概括,叫做「修行」,7 A) d/ w( k$ F
修行只有一個主要目的(雖然有許多附加的小好處),& e+ o) H& X5 W' ]+ f; g
就是: 轉化身心靈。(...直到成佛)- J* @0 ]2 Q5 N! {; o, h, t
I- Z1 g8 U6 g7 h2 A7 W
|
上一篇: 為什麼大乘與小乘是分不開的?「證果」又要做甚麼?下一篇: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靜坐步驟
|